第25节:美国名校扶贫斗富(4)

这里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哈佛的努力。早在19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哈佛的教授就提出把本科教育重新组合成几个小的本科生学院的建议,但以校长查尔斯·艾略特为首的校方未予理睬。艾略特可以说是哈佛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校长,从1869年到1909年主政40年,正逢美国大学向研究性大学转型的关键时期。他属于当时美国的统治集团(盎格鲁-撒克逊白种清教徒)中的权贵。不过在思想上,他是这个集团中最自由派的一翼。面对当时的移民狂潮和急剧城市化的进程,他主张哈佛要向全社会开放,从各个阶层吸收有才干的青年,而不是只为盎格鲁-撒克逊白种清教徒这一小统治集团服务。他声称:"最穷的学生和最富的学生同样受欢迎。"为了使穷困的优秀学生能进哈佛,他用奖学金制度,使哈佛的学生群体比起耶鲁、普林斯顿来更加多元化。他还推行了自由选课制,要求提高学校的学术品位,要把哈佛从一个富家子弟镀金的地方变成一个严肃的学府。他甚至要取消橄榄球比赛,因为这种运动太野蛮,而且橄榄球运动员一般功课都不好。在他任上,在常青藤三巨头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中,哈佛成了最向平民百姓开放的学校。许多公立学校出身的孩子,特别是犹太人,靠着自己的功课好挤进这个上流社会的预备班。同时,哈佛也越来越向研究性大学转型。

不过,向社会开放的另一结果是:一些平民子弟和富家子弟在一起读书,使校内的贫富分化变得格外刺眼。当时的学生,基本住在两个地方。来自贵族寄宿学校的富家子弟,住在芒特奥本街(Mount Auburn Street)上号称"金岸"(Gold Coast)的豪宅中。公立学校出身的平民学生,挤在哈佛院(Harvard Yard)中寒酸的宿舍里,有的甚至没有暖气和自来水。艾略特虽然将校门向平民百姓打开,对校内的贫富隔离却不上心。

艾略特的一系列措施,引起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恩迪科特·皮博迪(Endicott Peabody)和A.劳伦斯·洛厄尔(A.Lawrence Lowell)。他们强调教育中的盎格鲁-撒克逊的传统,即对学生品格的培养。19世纪末大量欧洲移民进入美国,冲淡了盎格鲁-撒克逊在美国的种族优势。到了20世纪初,反移民的浪潮席卷美国。在大学中,捍卫盎格鲁-撒克逊的文化认同,也成为保守派的首要任务。面对大学的德国化,许多人开始从英国的传统中寻找源泉,来重塑美国的大学精神。

皮博迪在这方面无疑是领军人物。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美国教育界的影响,几乎与艾略特不相上下。他年轻时到英国著名的寄宿学校切尔腾纳姆公学(Cheltenham College)读书,后进入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学习,对英国的寄宿制教育格外心仪。回国后于1884年在波士顿郊外40多英里的地方建立了一个叫"格罗顿"(Groton)的寄宿学校,自任校长。除了格罗顿外,在1883年到1903年间,另有6所著名的精英寄宿学校成立:劳伦斯维尔(Lawrenceville,1883),霍奇基斯(Hotchkiss,1892),乔特(Choate,1896),圣乔治(St.George"s,1896),米德尔塞克斯(Middlesex,1901),肯特(Kent,1906)。这七大寄宿学校,成为塑造盎格鲁-撒克逊统治集团的文化品格的大本营。其中以格罗顿最为精英。其毕业生不仅是哈佛的骨干,而且进入美国社会各界的领导阶层。比如后来当了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和他的阁僚、后来成为国务卿的迪安·艾奇逊(Dean Acheson)全是格罗顿出身。罗斯福一生都把皮博迪视为自己的精神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