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联合利华的样本意义(2)

同时,在东道国政府掌握本国主权的正常情况下,外资与东道国之间的关系有和谐,也有利益冲突,两种极端情况都不具备代表意义。从这一点出发,联合利华与中国这个东道国之间的关系同样具有典型性:该公司对丰富中国食品、洗涤用品等日用消费品市场作出了不少贡献,其力士香皂、旁氏化妆品、和路雪冰激凌等产品在中国市场多年来一直引领风骚,药厂卫生标准的冰激凌厂、从欧洲带来的“冷链”概念和技术、卖和路雪送冰柜的营销手段、“品牌+价格”市场战略……都曾对中国行业生产与销售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当时的一批中国内资企业正是从联合利华们身上汲取了先进技术和管理、营销手段,加上自己的发展创造,成长为可以与外资企业同台竞技的巨头。与此同时,联合利华与中国社会的利益也存在一定冲突,在中国社会上遭遇过一些这样那样的非议,以致一度“收获”了“民族品牌杀手”的称号,这类矛盾和利益冲突日后还会继续存在。

开卷有益,开此书之卷可望有何助益?对于不同读者,答案不一。作为职场人士,从中可以领悟的也许是此书主角曾锡文的职场生涯的经验教训;作为外资公司的管理、决策者,从中可以领悟的是该如何用合法、正当手段与中国这个东道国政府、社会协调关系,如何根据中国国情制定正确的经营管理策略;作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和研究者,从中可以领悟的是中国外资政策的得失成败;作为内资企业,从中可以领悟的是联合利华经营管理策略的此长彼短。由于中国正在迅速成长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大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超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只是时间问题,指日可待也未尝没有可能,中国企业急需充实自己关于跨国经营的知识,而最为便捷实用的学习方式莫过于汲取自己身边的外资跨国公司的经验教训,并换位思考,中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对外投资促进者们也不妨应用一下同样的思路。

与某些人涂抹的“闭关锁国”形象相反,社会主义经济本质上就要求是一种开放经济。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尼克松访华前,经历战争和封锁,共产党人为中国赢得了平等参与国际政治经济的资格,并尽可能利用各类债务融资为本国建设服务。而在利用外资结构方面,无论是改革前以利用外债为主,还是改革后逐步转向以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为主,都是历史的必然,都体现了当时利用外资结构的改善。

1978年7月6日至9月9日,国务院召开务虚会研究加快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问题,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到会讲话 10 多次,提出4个“一点”,即“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方法再多一点,步子再快一点”,还有要走出去,等等;邓小平同志则提出了几年内争取引进800亿美元外资的目标,并被纳入正式的中央文件。 虽然这个目标后来被证实过高而在经济调整中被放弃,但足见当时中国领导人对利用外资的积极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