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站:熟悉而陌生的上海(3)

此刻,倘若联合利华再有片刻的迟疑,那么不久的将来便只能为自己迟钝的商业神经而感到后悔了。但庞大的中国,哪里可作为它的第一个“泊口”?联合利华选择了上海杨树浦路2310号—80年前利华兄弟在上海黄浦江畔建立的肥皂厂。

对于它作出“回到上海”的决定,我们可以浪漫地视之为联合利华的“怀旧情结”;但若理性地依循资本逐利的视线,我们可以发现,“回到上海”恰恰表露了联合利华开掘中国市场的强烈愿望。尽管中国向外资开放的初衷是“以市场换技术”,但对于外资本身来说,中国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新兴市场本身更具有吸引力。因此,当时的深圳特区虽然具有巨大的政策诱惑力,但无论是城市的等量级、人口数量还是消费观念,都不在联合利华的考虑范围内。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流入深圳特区的外资大多来源于港台等地,且规模不大;诸如联合利华这样的跨国公司,投资区位往往更倾向于对中国经济影响大的地区,比如北京、上海。

1984年,继特区建立之后,中国的开放区域逐步扩大到了沿海地区,上海成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的审批权限由

1 000万美元扩大到了3 000万美元,一系列优惠政策先后出台。这对于已经守望了数年的联合利华来说,是一个极好的进入契机—上海,这个中国近现代的经济中心、超大型城市,因其最接近西方的“海派”消费文化习惯以及其急于利用外资改造和发展工业体系的姿态,与联合利华的投资目标一拍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