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闹北京
甫入中国,联合利华所遭逢的一些市场挫败,与不了解这个庞大的东方消费市场有着密切的关系。彼时,远涉重洋而来的联合利华与中国市场之间少了一座重要的“桥梁”:一支熟悉国际游戏规则以及跨国公司运营方式的本土管理团队,也就是我们现在再熟悉不过的“白领”人群。
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从计划经济蹒跚走向市场经济的中国,此时并没有为联合利华这样的跨国公司准备好充足的人才—无论是市场意识,还是市场规则,中国都需要向外面的世界疯狂学习。此时的联合利华,犹如垦荒者,只能依靠从全球各地调集来的人马,并且尽可能地向其中方伙伴以及新招募到的中国大学生讲述一套全新的规则。在这个阶段,对于刚刚接触到跨国公司的中国员工来说,联合利华很像一个老师。
这位老师传授的不仅是市场经济中的工作方法,它还让“学生们”看到了一种自由但却充满竞争的职业体系。在这里,很多在大家头脑中理所应当的东西被打破了……
那时,刚刚接触到联合利华的曾锡文,看到的是这样一种状况:销售总监是澳大利亚人,工厂总监是荷兰人,总经理是英国人,采购总监是马来西亚人,财务总监是西班牙人,管销售的是土耳其人,另外还有新加坡来的……“那个时候,老外觉得只要有点中国血统,到了中国就可以算是中国人,就可以了解中国是什么状况。所以,一开始,他们是在联合利华全球各家公司里面招海外华人到中国。”
那个时候的联合利华并不知道,即便同样是中国血统的港台经理也有很多与中国内地人格格不入的地方。老外们甚至觉得,只要是黄皮肤、黑眼睛,就都适合在中国工作。有个澳大利亚的工程师就是被当做中国人派到了北京,小伙子一表人才,完全是一副中国人的样子,一句“你好”字正腔圆,所有见过他的中国同事和客户马上会用中国话跟他攀谈起来,但“你好”却是他当时唯一会说的中国话。还有一个财务经理,原来在荷兰总部当出纳,长着一双中国人的圆眼睛,在外国人眼里看来他就是中国人,据说也会说中国话,就被派到了中国。其实他的外祖母是中国人,他自己只有1/4的中国血统;他也确实会说几句中国话,只不过那是潮州话,没几个人能听得懂。
“八国联军”对中国不了解,各自的文化也有冲突,各种各样的想法都有,对待中国的态度也迥异。“来自西班牙的财务总监,态度比较生硬;但从英国来的总经理,却是非常非常绅士的。”在曾锡文看来,这样的团队组合,现在说来虽然有些不可思议,但也带来了很多先进的东西,因为大多都是各国的精英,在专业和职业文化上对中国员工有很大的教益。“当时公司高层还是以英国人和荷兰人为主,他们选的人几乎都是一个模式,所以我们在街上或者电梯里看到他们,都可以感觉出他们是联合利华的人。他们一般都在一米八以上,瘦瘦的、穿着黑西装或者是深色西装。三四个人走过来的时候,样子就跟‘三个火枪手’一样,很养眼、很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