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曾指望一家销售香皂、牙膏、洗衣粉、茶包的公司能够讲出跌宕起伏的故事,尽管它在中国内地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80亿元。
我也不曾指望一家销售香皂、牙膏、洗衣粉、茶包的公司能够以一种独立而鲜明的姿态出现在中国30年变革的宏大叙事之中,尽管它在中国已经待了整整86年,生命力比大多数国内企业都来得坚韧。
但最近一年撰写本书的经历却让我不得不承认,讲述“它”的故事,意义远不只是像对一段历史的记录那样简单。
它的名字叫联合利华,世界500强之一,在全球75个国家设有庞大的事业网络,拥有500家子公司,员工总数近30万人,年营业额超过400亿欧元,是全球第二大消费用品制造商,全世界赢利最佳的公司之一。在中国市场,它和宝洁几乎两分天下—如果你的洗漱台前放着中华牙膏、旁氏洗面奶,浴缸边上有一瓶力士或是清扬,洗衣机边上摆着奥妙洗衣粉,餐柜上还有一盒立顿红茶,偶尔还喜欢吃点和路雪,那么你一定很容易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但风光的底下的确掩藏着各色人等对它的微妙情感,最直白的表现莫如一边用着它的产品一边质疑其对民族品牌的伤害。事实上,在过去的20余年间,对跨国公司各种行为的质疑已经不只一次地成为舆论焦点。仅仅在不久之前,可口可乐试图收购汇源的事件便再度让很多人兴起了民族品牌危亡的嗟叹;有意思的是,时隔不久的力拓毁约事件,也就是力拓最终撤销了中国铝业对其的并购,也让很多中国人“感到愤怒”。
跨国公司的一举一动,往往因其“外资”身份,而被联想到政治语境下的阴谋。商业与政治,自然并非绝缘,事实上两者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但是否暗藏阴谋却值得商榷—资本的本性是逐利,对大多数跨国公司,特别是联合利华这样身处完全竞争市场的跨国公司来说,以经济利益来判断其行为,恐怕更为客观。这样的观点,在采探联合利华(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被印证。
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通过口述实录、寻访重要事件的见证人,收集年代久远的资料,以及来自上海视点公关等多方面的协助支持,让我掌握了更多详实的素材,写作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并得以从更为准确的角度看待它:它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事实上,跨国公司对于中国市场确有计划,但绝非人们常常以为的那样缜密,甚至在很多时候,很多举动是带有几分冲动的,有些举动则是因偶然因素而促成。确切地说,跨国公司这样的经济体,它会在全球范围内衡量中国的市场价值,并决定其在中国市场的战略;但在中国市场上的具体战术,却往往需要随机而变—作为“外人”,要在中国取得其所希望的业绩,必须跟得上这个快速变化的国家的节奏,同时也不得不在很多时候“顺从”中国消费者的习惯。对联合利华的采访,让我看到了跨国公司与中国各级政府之间一种“双人舞关系”,并且政府更像是领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