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中国

1992年,是中国的一个印记。这个印记的名字叫“春天”。

这一年的年初,仍然摸不透未来方向的人们对改革欲进不敢、欲退不舍,锐气和激情被忧虑牢牢地牵扯住了翅膀,只盼望着一双强有力的手来解开绳索。邓小平以87岁的高龄南下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奋力为人们“松绑”。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一连串朴素的话语,构成了中国改革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邓小平南方讲话。

此后,有关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画上了句号,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成为舆论之共声。这一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报告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在人们头上盘桓了数年的阴云终于消散,一些敏感的人们感觉到肌肤正在变热:这一年2月开始,在北京,公司以每个月2 000家的速度递增,比过去增长了2~3倍,到8月22日,全市库存的公司执照竟然悉数发光;在四川、浙江、江苏等地,新增公司数量均比上一年增倍;在深圳,当时中国最高的国际贸易中心大厦里挤进了300家公司—有时候,一张写字台就是一家公司;在上海,“办公司去”是黄浦江两岸最时髦、最激动人心的话题。

外资也许此时还不能说了解中国,但老到的“江湖经验”足以让他们从邓小平南方讲话中嗅出机遇的味道,弥漫在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不信任的迷雾逐渐散去。外资开始如潮水般涌入中国:一度搁浅的通用汽车、摩托罗拉、杜邦等公司的投资全数恢复,克莱斯勒着手商讨扩大北京吉普的运营,波音、惠普和通用电气等制造商也四面八方展开大规模销售,微软在比尔•盖茨的亲自督导下在北京开设了办事处。统计显示,1992年全国新批合同外资金额超过前13年的总和,1993年实际吸收外资比1992年增长1.5倍。

坚持陪伴中国捱过了上一个冬季的联合利华,自然不会在这个春天缺席。事实上,它早在1990年就从中国头顶的太阳里看到了些许金色光芒。一段狂热的“逐金之舞”,就在和煦的阳光中踏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