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英国1982年的私有化开始到今天,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民营化运作,从本质上180度地逆转了在那之前的国有化运动。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1980~1987年间全世界共有696个国有企业民营化运作,在1988~1993年有2 655个。其中,发展中国家1980~1987年间有456个,1988~1993年有2 279个,金额达960亿美元。那么,那些民营化举措到底带来了什么效果呢?企业业绩变好还是变坏了?
为回答这些问题,William Megginson教授及其同事等过去几年发表了多项研究论文。以他和JulietD’Souza于1999年刊登在《Journal of Finance》上的一篇论文为例,他们研究了28个国家在1990~1996年间的85次国有企业民营化运作,以不同指标来研究民营化之前和之后的业绩表现。
总资产收益率:民营化之前3年平均6%,之后3年平均7%。
净资产收益率:民营化之前3年平均18%,之后3年平均19%。
以民营化的那一年为基数,民营化之前3年平均员工的销售收益要高2%,之后3年平均则要高出23%,显示民营化提高了生产力。
以民营化的那一年为基数,民营化之后3年里单位员工创造的净利润是民营化之前3年平均值的2倍。
这篇论文还按照竞争性行业和非竞争性行业来区分。
单位员工创收:竞争性行业民营化之后是之前的2.4倍,非竞争性行业民营化之后为之前的2.9倍。
负债率:竞争性行业民营化之前和之后分别为28%、25%,非竞争性行业民营化之前和之后分别为30%、19%。
如果按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来区分,那么按平均毛利率算:发达国家国有企业民营化之前为8%,之后11%;发展中国家民营化之前32%,之后37%。按单位员工创收算:发达国家国有企业民营化之后是之前的1.96倍;发展中国家民营化之后是之前的2.24倍。按就业人数算:发达国家国有企业民营化之前和之后的平均员工人数分别是16 914和16 158;发展中国家民营化之前和之后这两个数字分别是23 911和25 985。当然,在很多国家,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前提是不能减少就业。
其他针对捷克、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的私有化运作所做的研究结果也都得出同样的结论:国有企业民营化之后的效率、生产力、负债率,甚至就业率等都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