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世界跟过去不同,也可以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说,中国今天能吸引大量的外资成为世界工厂,但晚清、民国时期却不能,为什么呢?晚清时期中国人口也多,人力成本也很低,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不可能吸引大量的外资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原因之一是在100年以前,整个世界的技术环境与工业布局跟现在大不一样。首先,100年前制造业正在兴起,也是欧美的优势,它们主要的比较优势就是机械化大生产,中国想凭借低廉的人力成本取代这样的优势是不可能的,在当时还没有哪个西方国家愿意将大工业搬到中国或其他国家,因为它们自己还没有挣够钱,并且那时的工业技术还没有全球统一的标准。所以,当时的洋务派虽然理论上也可以通过中国低廉的人力成本换取工业化的进程,但那时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中国劳动力的技术训练也有限。再有,当时工业品的全球运输成本很高,这也造成了中国那时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工业地位。另外,我们要理解为什么当时的英国要拥有世界第一的海军。正如《从世界变迁谈中国的崛起》一文所谈到的,因为那时的世界秩序基本由武力维持,国际化的法治还没有根本的发展,英国在海外有那么多的经济利益就必须有强大的军队保护。而当时的中国要发展大工业、走英国的道路,也就需要同样强大的军队为可能分布全球的贸易利益保驾护航,这在当时怎么可能呢?虽然洋务运动使中国军队开始向近代化迈进,但这离保护海外贸易的要求还相去甚远。因此,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为什么当时的中国没有像今日中国这样成为世界工厂。我认为,虽然清政府的腐败也是重要原因,但也因为他们没有今日中国所遇到的机会。
我们以往总善于纵向地比较不同时期政府的好坏,于是常常得出结论:1949年以前的中国之所以落后挨打,就是因为清政府和国民政府很腐朽。这一结论本身肯定是对的,但这种单纯纵向的比较很片面,倘若我们横向地比较不同时期中国所处的外部环境,就能明显地发现:不同时代的政府所拥有的发展机遇是很不一样的,当今我们的机会在100年前绝对没有。100年前,西方国家自己还没有完成其工业基础的巩固建设,还没成熟到可以把制造业往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地步。因此,今天中国的成功模式是晚清无法效仿的。
随着工业技术的成熟,西方国家通过制造业能得到的利润越来越少,于是它们开始将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移植到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此我们获得了发展的机会,这种机会是晚清和民国时期都没有的。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今天集中精力于产业链前端和最后端的发展,最前端包括理念的创新、最新技术的发明、知识产权的维护、企业融资、资本市场等,最后端也就是营销,这两部分是经济增加值最多的阶段。再有,它们更加强调各种制度的完善,并不断追求经济增加值和利润率最高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