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回顾全球化不同时期领袖国家的发展历程,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当前和未来面对的经济挑战和200年前英国面临的挑战十分类似。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已经在美洲占领了相当的市场,那些殖民地不仅为英国提供了香料和各类农产品,而且也是英国手工业的最重要出口市场。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英国以纺织业为首的各个行业生产能量及效率大增。到18世纪末,英国的人口还不到2 000万,因此因工业机械化而增加的产能使英国本国能消费的与其工业产出之间出现严重不平衡,这就迫使英国在海外寻找更大的市场来销售产品。同时,这些工业又需要更多的原材料,因此英国当时的另一个挑战是要争取稳定的原材料来源。这两方面—出口市场和资源供给—也正是中国经济今天面临的挑战。
由于英国纺织业当时需要大量的棉花,这促使英国在北美殖民地南部、西班牙在墨西哥等拉美殖民地开辟了大片的土地种植棉花。因为种植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英国、西班牙及法国的贸易公司就从非洲大量贩卖黑奴到美洲的种植园。随着人手的增加,英国在北美及中美国家的棉花种植产量大大增加。这为英国纺织业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原料来源。为了维护原料来源的稳定及更大范围的扩展,英国不惜与西班牙、法国就争夺殖民地展开了多次战争。
18世纪中,英国生产的大量工业品主要是返销到殖民地,尤其是北美。但是1776年美国独立并用30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当时比较全面的工业体系后,北美市场对于英国商品的需求开始下降。以纺织品为例,美国独立之前以及独立初期,英国公司极少出口当时先进的纺织技术和机械到殖民地,以求遏止当地的纺织业发展。但1800年以后,美国自身的纺织技术有了很大提高,首先是在马萨诸塞州,随后是在康涅狄格州和新英格兰等其他州,出现美国人自己生产的纺织机和纺织企业。到1830年左右,美国就有了和英国一样完善的纺织业,这对于英国是个极大的威胁,海外销售受到了较大的制约。这就逼着英国公司考虑在全球其他地方更大规模地拓展海外市场,但当时欧洲大陆国家的工业水平也已经和英国旗鼓相当,这就逼着英国重点在远东地区拓展。于是英国人首先占领印度,接着就在1840年和1856年两次对中国开战以求最大限度地打开远东市场。通过在中国设立通商口岸,英国将大量本国生产的纺织品输送到中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中国本土纺织手工业的发展。
应该说当时英国在远东拓展市场的行动是比较有成效的。在进口方面,1710年英国从亚洲的进口只占其总进口额的6.9%,1774年升高到11.4%,1820年是24.6%,到1913年则达到近40%。由此对比同时期英国从美洲的进口额比重变化,1710年是30%,1774年超过40%,1820年接近50%,1913年下降到22.6%。在出口方面,1710年英国对亚洲出口仅占其出口额的2.1%,1774年仅增长到3.9%,到1820年增长到7.1%,1913年更是占据了22.7%的份额。与此同时,北美市场所占比例却不断下降,1774年英国对北美出口占其出口额21.5%,1820年下降到11.7%,1913年也只是维持在13%左右。由此可以看出,19世纪到20世纪初,亚洲对英国工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类似于北美在18世纪以及之前的作用。
我们以往关于英国海外扩张的历史几乎全是从其受害者的角度来讲的,根据我们过去200多年的遭遇,这些当然能理解英国海外扩张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受害者带来的危害。但是,今天中国也面临如何到海外拓展、到海外开发市场以及到海外找资源的问题,面对当年英国和后来美国、日本所面临的同样的挑战,也需要考虑自己的“海外利益”。因此我们有必要换个角度来看那些世界历史,要从海外贸易、跨国公司的经营的角度来研究理解它们当时是怎么做的,为什么那样做,这样才可更有建设性地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
1907年以前,国际秩序基本上是靠强大的军队来维持,原因在于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以及此后的200年左右,国家之间,特别是跨洲之间交往很少,国际上也就不存在公认的秩序和法律,那是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秩序的起源时期。到了18世纪、19世纪情况有改善,但还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秩序架构。一旦国与国之间出现外贸利益或产权纠纷,必然诉诸武力解决。英国为了给自己的工业品寻找海外市场,常常不得不面对陌生甚至野蛮的世界,每到一国又遇到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政体、不一样的秩序,西欧之外的多数国家都没有可靠的法治秩序,当地人及当地文化往往会对英国人带来的产品和文化产生极大的排斥,因此海外扩展市场的难度可想而知。
但扩展市场又必须进行,所以在当时那种没有国际法律规范的环境下,只能凭借武力迫使当地社会对英国开放并接受英国产品。在这样的背景下,强行建立殖民地可能是英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扩展海外贸易的最方便的方式,这就等于将陌生“野蛮”之地变成了拥有与英国本土相同制度及法律体系的永久贸易开放地,这使英国的海外贸易成本大大降低,并使其市场大大扩大。可是,正如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这样做却侵犯了殖民地人民的权利。
再有,英国当时要尽可能地保证海上交通线的安全和顺利。我们设想200年前,从英国起航的货轮肯定需要在沿途补给燃料和淡水,并为船员提供必要的休息场所。如果航线沿岸都是未知的陌生之地或者不友好的国家,连一个安全可靠的休息场所都没有,那么海运的后勤供给很难保证,贸易安全就很难维护,那会使贸易无法发展。因此,历史上很多英国公司都在海外修建港口并拥有自己的军队,英国政府也在贸易航道沿岸设立很多海军基地或殖民地,以此保证海上贸易的顺利。倘若我们仔细分析到19世纪末英国海军的全球布局,就可以理解英国正是凭借强大的海上力量为其远洋贸易保驾护航的,在全球各地每隔一段距离就必有一个海军基地或者殖民地,这正是英国在那个时期保护海外利益的方式。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也要建立可以全球作战的海军布局,了解过去的历史更能让我们理解今天的国际架构,也看到今天保护海外产权的架构和过去的差别。中国目前得益于WTO及联合国下的国际贸易体系和国际政治与法律秩序,这使中国为海外贸易而必须建立庞大海军的必要性大大降低了。其实,中国也得益于美国海军在全球所维护的海上贸易网,美国海军现在的作用类似于200年前英国海军的作用,差别在于美国不靠侵犯国家主权的殖民体系,推举的是一套以联合国、世界银行、IMF以及WTO这些国际组织为核心的秩序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海军在承担一定的中国海外贸易成本。在没有“世界政府”、“世界军队”的今天,世界可能必须要有某个或某些国家军队来维护秩序,否则就又回到“丛林规则”时代了。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在今天以互联网、电视等为中心的信息世界里,不管是美国还是其他国家,它们的军队可以强大,硬实力可以登峰造极,但它们也不能够总是为所欲为,因为即使像美国,其经济也依赖于国际市场,美国也必须依靠其软实力(soft power),如果其海外形象不好,那么在海外的贸易和服务出口都会受到影响。换句话说,在当年世界各国彼此隔离的时代里,英国和其他西欧国家不用太在乎它们在海外的霸道形象,可是今天任何国家的一举一动都即刻展示在世人眼前,使任何霸权都得有所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