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推进,中国在全球范围有了越来越多的海外利益。记得几年前,媒体一提到海外利益这个词,几乎所有人就会想到美国今天的所作所为,或者100多年前英国的全球扩张。但今天为了经济和资源利益,中国也越来越多地走向海外,使中国从历来的跨国公司受授者换个角度变成了跨国公司经营者。于是,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中国如何在海外拓展?海外利益究竟如何保护?中国的国际定位又应该是什么?
经济利益:对外政策的首要考虑
我们需要从中国的对外政策说起。
无可否认,中国的对外政策这些年来慢慢变得更加务实,这是对国计民生非常好的事情,但还是过于以意识形态为主线。在今天,经济利益应成为对外政策的首要考虑,中国的对外政策应该进一步转变为以对外经贸为主线,为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与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而服务。
我们不妨把国家看成一个大公司,从大公司管理的角度来理解国家治理的问题。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间的贸易交往越来越多,其他国家就像是中国这个“大公司”的“客户”,因此外交部的工作首先是做好“客户服务”,保证各国市场能最大限度地对中国产品开放、为中国产品找到最广泛的世界市场,同时也为保证中国企业所需要的资源服务。从这个角度理解外交政策的定位,其意义在哪里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谁。根据商务部公布的2004年上半年中国对外贸易的统计数据,在出口方面,美国以432.3亿美元成为中国头号出口市场,欧盟、中国香港、日本分别列第二位到第四位,由于香港主要是做转口贸易,因此内地出口到香港的商品最终还是流向美国、日本和欧盟;从出口额的比重来看,四大出口市场占到中国出口总额的70%;在进口方面,日本、欧盟、中国台湾和韩国分别为中国内地进口来源地的前四位,美国排第六位,这5个国家和地区占中国内地进口额的60%以上。总体来看,美国、日本、欧盟长期以来作为中国的前三大贸易伙伴,它们对华直接、间接贸易总额已超过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0%。从通常意义或我们刚才说的“客户服务”角度讲,这些国家是中国的最大“客户”,都应当是中国最应该搞好关系的对象。
但是,这些国家又似乎被定位为中国的战略竞争对手,其中更以美日两国为甚。目前公众有很强的反日、反美情绪,这一情绪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中国外交策略以及发展战略的导向。这些情绪助长了中国与日美对抗而不是与其合作,这就像公司员工总要想方设法去与自己公司的最大客户对抗一样。当然,如果真的把自己公司的最大客户打倒了,那么员工与管理层的工作和收入也就没有了。我们应该问自己:为什么总要与我们在经济上最依赖的国家对抗呢?为什么总是受到意识形态和民族主义的左右,进而产生过分的反西方情绪?我们的收入增长以及工作就业的稳定,在相当程度上与上述国家和地区相关联。这里我要说明的是,我并不是说中国事事要听美国或日本的,而是指我们不能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对抗而对抗,那样做对我们并没有经济上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