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500年的全球化进程

有关全球化的问题现在越炒越热,或许还存在不少误解。要想更好地理解全球化的意义,我们必须清楚它发展的历史进程。

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前,欧洲和东南亚基本上没有来往,陆地来往是有,但其规模无足轻重,而美洲还没被人们所知晓。也就是说,1492年以前的世界与今天的世界是很不一样的。虽然那时候还没人有“全球化”的眼光、也不知道“全球化”这个词汇,中国是600年以前最有可能、也最有能力推动全球化的国家。郑和下西洋已经为世人熟知,他们曾经远到西非,这样的成就在当时的世界无人能及,但是由于明朝政府迁都至北京以及宫廷的内部斗争,使得当时的海军远洋船队失去了经费与政策支持,进而扼杀了中国推动全球化的可能性。当时的政府不仅不再允许大规模出海,而且限制造船的吨位,并且将已有的大型帆船与郑和出洋的资料销毁,这使后人无法考察当年的历史。由于这样的变故,中国失去了成为当时全球贸易大国的可能。

那么,欧洲当时的状态呢?由于全球一体化是人类本性驱使所致的,虽然中国错失了推动海洋贸易的机会,但欧洲却在慢慢摸索。当时的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就积极从事航海技术的研究并致力于发展海上贸易。它们之所以加快这一进程,就是因为马可波罗给它们带去了对东方的极大憧憬,这一憧憬激励它们想从海上寻找到东方最近的航线。于是,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于1492年起程了,他们阴差阳错地发现了美洲大陆,开启了全球化的进程,拉开了大西洋贸易的序幕。随着16世纪中叶英国、荷兰也加入大西洋贸易,世界各大洲之间逐渐被联系起来,在世界历史上那还是第一次。

全球化对于当时的国家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呢?在全球化进程以前,世界各国的发展基本上只能依赖自身的自然资源以及依附土地的农业。海洋贸易的到来使它们有可能利用全球资源来共同发展,通过跨国贸易重新整合财富与自然资源,达到更合理的配置。而且,人们的政治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经济发展模式也在这一过程中趋同。当然,起初的跨国贸易是很少的,比如,1500~1599年这100年中,通过海运完成的欧洲与东南亚间的国际贸易船只仅有770次,也就是说,那时候每年只有不到8艘货船从欧洲的港口驶向东方的中国、印度或日本,而且那时帆船的载重量很小,再加上航海技术的落后,使国际海洋贸易在那100年中发展十分缓慢。到了1600~1699年这一阶段,欧亚之间的海运次数增长到3 161次,但也仅仅意味着每个月有不到3次欧亚海上贸易,交往还是甚少,谈不上全球化和人们的政治意识与生活方式的国际趋同。进入18世纪后,国际海洋贸易显著增长,那100年间海运达到了6 661次。随着工业革命在18世纪后期的产生和发展,特别是19世纪初铁路逐渐出现,铁路开始在国际贸易中发挥作用。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仅靠海运发展贸易,恐怕只有沿海和沿江地区才能受益,比如,中国的沿海省市与长江沿岸城市历来相对其他地区要富裕,原因之一就在这里。但铁路的产生就加强了一个国家内部的物资与人员的交流,构成了内部流通的架构,进而可实现国家内部的一体化,我想这是全球化第一阶段最显著的成就。国内市场的一体化也为国家内部地区参与全球化提供了可能,到19世纪末汽车的发明更是为之提供了动力,因此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的全球化,更多的是让每个国家内部在经济与社会方面更加紧密、更加一体化,铁路、汽车、电报、电话等交通和通讯工具起了极其巨大的作用。没有一国内部的一体化,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在国际上发挥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以及本国不同地区的特点。

生活在当今社会,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各国人们在生活方式上的趋同以及观念意识上的同一化。可是在几百年前,不同地区的人的思维方式非常不同,语言,甚至方言的差别也极大,这样的状态很不利于沟通、交流与贸易往来。正因为没有往来,几千年来世界各国的确能保留自己的文化与生活方式,野蛮也好、独裁也好、公平也好、不公平也好,反正各国间没有往来,谁也不知道别国怎样,即使知道也无法怎样。而且人们在单一的社会环境下,往往限制了新的思维方式的产生以及经济的发展。比如,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前,中国和欧洲各国都是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全球海洋贸易间接激发了欧洲民主意识的产生,但中国由于闭关锁国就丧失了这样的机会。也许我们一直要埋怨明朝皇帝终止郑和的远洋活动以及乾隆皇帝锁国的政策,但正是因为全球化的不发达与通讯的落后,使得中国皇帝无法了解到全球贸易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进而采取了错误决策,错过了发展的大好时机。当西方在17世纪产生代议制政府的时候,中国仍然深受专制的压迫而且不会受到外部的谴责,这如果发生在当今世界则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没有往来,那时一个国家的主权确实很绝对,你压迫也好、民主也好,反正谁也看不见、谁也无法管得了谁。这就是野蛮与专制在世界各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持续了几千年的缘故。

但今天不一样了,一个国家的行为已经不能我行我素,飞机、汽车、轮船、铁路,还有互联网、电视、电话把世界每分每秒都连在一起,任何社会群体受压迫时,其他国家的人看到以后即使不想管良心上也很难过得去。中国必须参与全球化,我们的很多变化实际上也是全球化影响所致的。今天跨国交往的速度与成本,通讯容量与速度都是几百年前无法相比的。有了这种层面的国际交往,经济一体化、生活方式的趋同、观点意识的趋同,这些趋势无人可挡。虽然许多人拒绝承认这些趋同,但事实上这些趋同都在发生,看看你每天用的、行的、住的,甚至吃的,有多少保留了200年以前的原样?有什么没有受到外来东西的影响?这些是“用”的、是硬件,那么软件、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呢?其他不说,我们的辫子没了,洋务运动后出现的种种意识形态差不多每一种都是外来的。这些都是有利的,关键看我们怎么面对这些观念的引进。过去100多年,在“西学为用,中学为体”思想的指导下,以为全球化带来的东西真的像超市买菜一样,你只挑你想要的东西,结果如何呢?结果是我们中国过去一个多世纪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怎么也没弄对。这些血的教训已经告诉我们:你要么就不要碰全球化,要么就得一篮子收,是套餐。

我们也要反思现有的一些政策,比如人为地用户籍制度对劳动力的转移加以限制,对投资流向的限制,对某些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垄断,等等,这些都妨碍了我们国内经济的一体化。倘若国内经济没有做到全面的一体化,又怎么可以合理配置资源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呢?这些年建设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系统使我们在硬件上已达到了国内一体化的要求,但在软件和制度设置上还需要改进。美国在19世纪初农业人口占95%,但到1900年降到了20%左右,我们可以想象这对于经济的推动力有多大,这都是其国内经济一体化的后果。这对我们今后经济政策的制定应有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