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里的黑人明星(1)

芝加哥三年的社区生活,让奥巴马成熟了许多。他意识到,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前途,只有走自身教育的提升这一条路。否则,在现有工作岗位,继续做这些不起眼的工作,他的一辈子必将是在平凡中度过。他在芝加哥赢得了不少朋友,也发现了不少值得学习的人和事。他的这些朋友也觉得,长此下去,对奥巴马也是一个浪费,他得向上走,如果他日后想成点儿气候的话。而他的口才、文才,决定了法学和律师是他的最佳选择。于是,他决定试试全美国最好的法学院——哈佛法学院。奥巴马花了不少时间来准备相关的考试和申请材料。在工作之余,他将全部业余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了。他买来了很多与考试相关的书本,除住的地方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他当时薪水不高,住的条件也不是太好。但所幸的是,美国有很好的公立图书馆系统,那里免费、书多,环境、条件也很好。任何人,只要想学,有的是条件和机会。果然,奥巴马相关科目的笔试成绩达到了哈佛法学院的要求标准,他相当于是通过了哈佛法学院的笔试。同时,他独特的黑人穷人社区的工作经历,又将他变得独特和与众不同。能在经历上与他竞争的申请者太少了,可以说甚至没有第二位有可以与之媲美的类似的独特工作经历。哈佛大学录取强调多元化,对于学术成绩过档的申请者,越是独特的经历,越是有可能被录取,他们需要与众不同的人才。而奥巴马正是这样的人才,未来的领导者。于是,奥巴马如愿以偿,去了哈佛法学院继续深造。去哈佛时他刚满28岁。

奥巴马进入哈佛学习之前打算实现自己多年前的那个愿望,去肯尼亚走一圈。尽管他此前对殖民主义的种种恶行早有耳闻,但所见所闻还是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无数的非洲人民仍然饱受殖民主义者的压制,殖民主义的余孽仍然死而不僵。让奥巴马担心的还有一个事情,他怕这片土地不能接受他,或者说他不能接受这片土地,特别是肯尼亚。他曾花了好长的时间在脑子里构建肯尼亚的图景,怕肯尼亚会让他失望,就好像当年初见父亲一样。

同父异母的哥哥奥玛来机场接奥巴马,他开车把奥巴马接到了家里,因为旅途太累,奥巴马销销打了个盹儿,醒来时才发现周围站了一群猴子,一点儿都不怕人,自顾自地到处走,这让他想起了自己在印尼的时光。

让奥巴马感到熟悉的还不止这些,放眼望去,周围的人和他长得差不多,没人会注意他的肤色和身材,没人会好奇地摸他的小卷发,没人会因为他的肤色而投来怀疑的眼光。他也不用卷入关于种族话题的辩论中,更不用费劲地在周围人里去寻找归属感,因为他本身就属于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