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的童年时光(1)

小奥巴马出生在一个并不稳定的家庭,父母之间的感情矛盾,使得这个家庭走到了尽头。当母亲邓哈姆开始与罗罗·苏托洛组建新家之后,小奥巴马不得不跟随母亲来到异国他乡——印度尼西亚。这年是1967年,当时奥巴马6岁。

不过,奥巴马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没有多久,他就与这里的孩子们成了朋友。那时,奥巴马坐在院子的围墙上,像一只大鸟般摇晃着双臂,嘴里还模仿着鸟叫声,这个怪异的造型惹来孩子们一片嬉笑,也为他带来了更多的新朋友。奥巴马经常逗小伙伴们开怀大笑,然后大家就一起玩了。

开始,邓哈姆把小奥巴马送入当地的一所天主教学校读书。这个小黑人很引人注目,但是,他似乎并不在意别人的取笑,并不介意别的小孩叫他“小黑人”,并因为他的友善很快和小朋友们打成一片。后来邓哈姆为了让奥巴马接受更严格的教育,将他转到离新家较近的一家印尼公立小学。他是学校里唯一的外籍学生,身强体壮的奥巴马在人们中间显得很特别,但他很快学会了和其他小孩一样吃豆腐,跟他们一起踢球,爬树摘番石榴,也不在乎同学的戏弄和“小黑人”的绰号,他还学会了印尼语,这片十分新奇的土地深深地吸引着小奥巴马,尤其是在这里猴子能当做宠物养。当然,天真的奥巴马没有看到这个世界落后和残酷的一面。

小奥巴马对雅加达的文化也十分喜爱。奥巴马幼小的脑袋储存了许多雅加达市的影像、气味和声音。他在回忆录里对雅加达的描写细腻感性,流露出他对人性的关怀和在印度尼西亚生活期间感受到的一系列对亚洲生活体验的欢愉。奥巴马眼中的雅加达市是一座充满了异国情调的魅力城市:那个崭新的属于自己的家,热情的亚洲小伙伴,充满生命力的热带雨林,以及热带雨林里住着的他所不熟悉的动物:人猿、天堂鸟、鳄鱼宝宝和无数不知名的小昆虫。

在印尼的4年童年生活,对他一生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印尼人的坦率与真诚,让奥巴马感到了人间的温暖。其实,奥巴马的语言能力很浅,他只用了半年时间就掌握了印尼语,到后来竞选总统时奥巴马仍能熟练使用印尼语。比如,奥巴马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他在印度尼西亚学到了自立和宽容,这使他没有变成傲慢而幼稚的典型美国青年。奥巴马当年只是一名很普通的学生,和同伴一样,没有显赫的家世,也并不富有。但他思维活跃,反应敏捷,他在休息时会去打球,常常玩得满身大汗,和同学们相处融洽,伙伴们都很喜欢他。奥巴马在雅加达的同学和老师至今都清楚地记得,小奥巴马十分喜爱卡通人物,是一个快乐、爽朗、讨人喜欢的小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