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由黑人学生社团组织的小话剧表演,让奥巴马意识到语言的魅力,同时也让他对演讲产生了兴趣。那是一场对南非种族歧视的抗议活动,奥巴马表演一个黑人学生,作开场演说,只讲几句话,立马就会有扮演白人的学生将他拉出讲台,以示白人在剥夺黑人说话的权利。他以前一直是到处混,没有怎么认真过,这是他第一次认真地对着很多人讲一些重要的话。他讲的大意是,在当今这个世界上,有一场斗争正在进行,虽然这是一场发生在遥远的大洋彼岸的斗争,但它却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这场争斗迫使我们做出选择,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它并不是简单的黑与白贫与富之间的选择,它事实上要比这复杂得多,也难得多。它是关于尊严与羞辱、公平与偏见之间的选择,对与错的选择。奥巴马的演讲刚进行不久,就被扮演白人的学生打断了,但效果很不错,得到了同学们的不少鼓励。他由此体会到了语言的巨大魅力。
在西方学院里,奥巴马很快成为学生会积极分子,时时组织学生集会,呼吁美国企业撤出种族隔离的南非,和白人同学一起听流行音乐,偶尔喝些啤酒、抽抽香烟……奥巴马不再为自己的黑皮肤而自卑,甚至比白人同学更快地适应了大学生活。奥巴马一旦放弃了自卑心理,他活跃的思维、热情并爽朗的性格以及智慧的头脑马上被彻底激活,这让奥巴马很快就成了白人同学眼中的明星。1980年圣诞节,奥巴马兴奋地回到家,对他的母亲和外祖父坚定地说,以后再也不要叫他“巴瑞”了,他要改回原来的非洲名字“巴拉克”,这其中,还有一段缘由。
事情是这样的。奥巴马进入洛杉矶的西方学院后,他认识了埃里克·莫尔。他们的关系在1980年莫尔旅游非洲后更加密切了。那时,莫尔拜访了奥巴马父亲及其他亲戚的故乡肯尼亚,他到那里从事志愿者工作。莫尔向奥巴马讲述了他在肯尼亚的经验及体会,莫尔说:“这帮我找回了自己的身份定位,我想一名美国非洲人回到非洲是一次重要的经验之游,就好像一名犹太人回到以色列一样。”莫尔认识奥巴马时,他已经被称作“巴瑞”很多年了,但奥巴马此时坚决要求人们改叫他“巴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