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沧海》不测风云

2001年7月31日,天气炎热,正是每年啤酒销售的旺季。当时在青啤北方事业部担任总经理的我正忙碌于冲刺夏季业绩,忽然听到了一个巨大的噩耗。

我的老上司、青啤公司的总经理彭作义,由于身体过度劳累,傍晚在海边游泳时心脏病发作猝然去世,年仅56岁。

当时青啤正处于扩张后整合的关键阶段,彭总走了。痛失主帅的青啤笼罩在一片悲戚之中。可以说,作为在中国啤酒界可圈可点的“并购英雄”,“彭作义”这个名字将被永远铭刻在中国啤酒的发展史上。

噩耗传来,我立即赶回青啤总部,悲痛和复杂的心情难以形容。

彭总的突然离去,为未来的青啤制造了一个巨大的悬念。一时间,社会各界和全国的媒体都对这个悬念非常关注:没有彭作义的青啤将何去何从?青岛啤酒纵横捭阖的经营策略会不会发生改变?

我记得那时董事长李桂荣说,彭总的逝世是青啤巨大的损失。事实上,后来几年的历史证明了这句话,它同样适用于整个中国啤酒行业。可以说,如果没有彭作义带领青啤倡导资本运作的并购理念,啤酒行业不会在当时掀起全国市场重组的大潮,今天的中国啤酒行业也不一定会出现如此深刻的资本运作和格局调整。更为重要的是,彭作义带领青啤大举扩张并购,实际上引发了全面整合、优胜劣汰、强者为王的国际啤酒行业生存法则开始在中国大地悄然兴起。

众所周知的是,彭总离世之前,从未指定过接班人。

8月2日,青啤召开了紧急的高层会议决定,宣布青啤公司总经理暂由董事长李桂荣代行职责,并将尽快选出总经理候选人并正式任命。此时,全青啤公司领导层最担心的就是军心动摇,让对手乘虚而入。

但这个继任者并不好选。青啤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继任者的推举和确定首先取决于其股权结构:截至2001年3月2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总股本为100000万股,其中国家股39982万股,法人股5333万股,流通股20000万股,H股34685万股。第一大股东为青岛市国有资产管理局。青啤虽然是股份制,主要经营者由董事会来聘任,但青啤的性质还是国有,所以在主要的人事安排上,当地政府和省政府都有足够的话语权乃至最终决定权。8月6日,李董事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是青岛啤酒公司的非常时期,但青啤的发展绝不会因彭作义的去世而放慢或改变。他说,青啤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健全的董事会制度,并已经形成了一个让人才充分施展才能的管理平台,如今这个平台依然存在,因此青啤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彭作义出现。

李董事长不得不走到台前。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彭总的后事,稳定公司的情绪,他紧急接待了所有分公司的领导人和公司所在地的政府领导人以及所有的重要客户,对他们每一个人讲青啤是集体领导,青啤的战略不会变。

然后,他和市里领导一起研究接班人的标准。他紧急召回了所有的事业部负责人和在青岛的中层干部,开始酝酿新的人选。在此后的二十多天里,青啤内部对新总经理的人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在公司面临转折的关键时刻,青啤的高层管理人员表现出了极高的团队素质。没有人把问题的焦点集中在某个具体的人身上,更没有出现争权夺利的场面。大家共同关心的是,青岛啤酒发展到现阶段需要什么样的人来掌控,来带领大家继续向前走。大家众说不一,最后,董事长说:“我们先放开那些‘四化’、廉政、业绩方面的标准。就看青啤现在最需要什么。”经过客观务实的分析和研究,关于“新的总经理应当符合怎样的标准”很快有了答案。

在“发展是主旋律”的今天,青啤的领军人物首先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应该是创新型的人才;第二,此人要懂市场、懂营销,具备很强的市场拓展能力。

董事长分析,干部有管理型,有创新型。创新型的干部遇事求变,管理型的干部遇事求稳;创新型的干部是理想主义者,管理型的干部是现实主义者。此时,青啤需要的是懂市场的创新型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