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大湖泊
非洲各大湖泊正面临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经常是外国移居本地的人为了增加捕获量,而对古老的捕鱼法进行干预所造成的,他们引进的计划确实为渔民带来明显的收益,但往往会导致几乎不可逆转的环境灾害。其中最严重的,是将个大肉肥的尼罗河鲈鱼引进肯尼亚北部的鲁道夫湖。这些鱼繁殖极快,很快就吃掉现存的各种鱼类,之后饥肠辘辘的鲈鱼成了同类相食的动物,吃掉自己的小同类。过去数百年来供养数以千计人的湖泊就这样在短短几年间竟变成一处荒废的水洼。
我亲眼目睹了捕鱼方法的改变如何使坦噶尼喀湖中小沙丁鱼大小的达嘎鱼从原本丰富的必要食物来源变得稀少。20世纪60年代初,冈贝国家公园布满卵石的沙滩每天早上因为干死的小鱼而呈现一片银色。那年月有配合旱季的捕鱼季节,这期间在一天结束前,鱼一定会干透,可以装进袋子里拿到最近的基戈马镇贩卖,也可以用火车运往全国各地去卖。还有大量的鱼卖到了赞比亚,为广大铜矿区的工人提供蛋白质。
1961年,坦噶尼喀独立了,与桑给巴尔联合成立坦桑尼亚国,脱离了殖民统治而出现第一抹自由的曙光。他们做了一些不明智的决策,其中之一是允许捕达嘎鱼的渔民全年作业。在漫长的雨季期间,满怀希望捕了一整夜的鱼铺成了银色地毯,经过一天的雨就会腐烂并发出恶臭,结果多半只能任由其腐烂。尽管对鱼有额外需求,夜间捕鱼还是进行得好好的,直到联合国粮农组织插手。他们向渔民介绍用大围网捕鱼,这才真正对野生动物数量产生冲击。
在那之前传统捕鱼法是用灯(曾一度用柴火)在夜里将鱼引诱到独木舟旁,把有长长木把手,形状像只大蝴蝶的网子沉入水中,渔民各凭本事把最多的鱼捞进网里。刚开始引进围网捕鱼法时,捕获量之大使渔民兴高采烈,他们用几只独木舟来放置渔网,从很远的地方开始撒网,在三四小时之间逐渐将网收回。但是接下来渔民们就越来越笑不出来了,因为捕到的鱼越来越少。网眼太小,不仅毁了未成熟的达嘎鱼,也毁了其他食用鱼的幼鱼。到了20世纪90年代经常是空网而归。最后在2000年,政府下令禁用这种围网。
水产养殖业的危害
就像农业企业与家庭农场的关系一样,水产养殖业对传统的商业捕渔业来说,是有害环境的逐利行业。以下是跨国水产公司进入加拿大时的情况,选择这个国家是因为它漫长的海岸线。这个故事令人发指的细节,被我的朋友、受人尊敬的海洋生物学家、摄影师亚历山大·莫顿记录在《倾听鲸鱼》一书中。
数千年来中国人在清水池里饲养草食的鲤鱼,没有过于拥挤的环境,他们被喂食天然食物,排泄物也不会危害环境。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挪威人开始现代的鱼类饲养或称之为水产养殖,事情开始向错误的方向发展。他们饲养大西洋鲑鱼,开始先养在鱼池里,然后将鱼放在尼龙网中沉入海里面对潮汐,这意味着野生海洋动物将暴露在水产养殖场排泄物的疾病风险之下。结果证实,凡有鱼类养殖场的地方,都对野生鲑鱼造成了危害。然而除了这个明显的瑕疵外,挪威针对网栏网箱大小、鱼的数目等制订了相当严格的环境限制,让想要更大渔场和更多自由的挪威水产养殖者受挫。于是他们在80年代初进入加拿大,因为他们在那里可以为所欲为,他们开始在太平洋鲑鱼的栖息地饲养食肉的大西洋鲑鱼。他们选择大西洋的品种部分是因为这种鱼的生长速度比太平洋鲑鱼快,而且比较容易驯养,可以在每个网栏网箱内塞进更多的鱼。驯养鱼类逃跑后和野生鱼群的竞争令人担忧,但是政府的科学家却让大家放心,说不必担心这个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