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全球超级市场(1)

美国消费者是被动消极的,他们坐在事先加工好的食物或者快餐面前,盘子里是叫不出名字的东西,毫无生机,这些食物(如果还能叫做食物)经过处理,染色、裹上面包屑、浇汁、碾碎、打浆、搅拌、混合、美化、消毒,最后与任何曾经鲜活的生命的任何部分都不沾边。

——温德尔•贝里,《吃的乐趣》

上一代时美国普通超市里一般有800种商品,今天我们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3万到4万种食品。除了丰富的包装食品,还有来自世界每个角落的各种蔬菜和水果。有的教师在地理课上鼓励孩子们辨认产地标签。那些出得起钱的消费者认为这么多的选择是好消息,现在的超市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储存来自任何地方的食物,比如一年中每个星期都有的新鲜西兰花,想吃就能吃的蒸芦笋,一月里的鲜葡萄!

我们常常忽视了这些食品背后的运输里程。我们喜欢每星期炒的西兰花可能是走了2000英里以后才来到我们的炒锅里,芦笋在进蒸锅以前也许旅行了1500英里。最世界化的旅行者大概是隆冬的葡萄——从智利的葡萄园跋涉到美国的食品店足足走了6000英里。

“新鲜食品”的神话

全球超市代表着选择的过剩,同时制造了过度和不切实际的价值与期望。我们被人忽悠,以致相信在任何时候走进超市找到来自任何地方的任何食物都是极为合理的。如果我们的产品上都带有盖了跨越州际或国界标记的标签,会多么地不同。现在,我们之中鲜有人明白,美国人家中典型的“新鲜”食品一般旅行了1500到2500英里。根据美国农业部的估计,每年的食品和农产品单是在美国境内的运输量就达到5660亿吨英里——这还不包括国外的进口。与此同时,我们对全球食品运输的依赖在增加。我们的食物比20年前多旅行25%的路程,我们当中的大多数根本就没想过由此衍生的后果。这通常意味着,食物为来到我们的餐桌所消耗的能量比我们吃下这些食物获得的能量还多。事实上,我们从典型的长途跋涉的超市食物中每吸收1卡路里,光是运输就要烧10卡路里的化石能源。

虽然我们无法精确计算依赖运输的食物体系对全球变暖的影响,但我们确切地知道,全国范围的食物运输对燃料的巨大消耗负有责任。如果食品的运输跨越国界,排放就更高了。一份用进口食品制作的英国“传统”周日餐要比用当地生长食品制作的多排放650倍的二氧化碳。想一想,为了保证食品能承受几千英里的远途所进行的加工,会造成多少包装浪费吧。许多加工食品都用纸质产品(想想被砍的树和纸浆厂的污染)和塑料包装(要成百上千年才能降解,破坏了每一个城市的整洁,挂满了树枝,填满了全世界的垃圾掩埋场),即便是新鲜的食品也用塑料保鲜膜包着。烧掉这些塑料垃圾可不是办法,因为这样会使空气中充满二英等有毒气体。由于从来没有要求过让种植者、包装者和销售商为这些垃圾的处理埋单,他们有什么动力去考虑减少制造垃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