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洗劫海洋(5)

鳕鱼战

从1956年开始,冰岛将英国渔船的禁渔界限从靠近海岸的4海里处延伸到12海里处。英国渔民群起抗议,但是尽管英国政府出面干预,冰岛还是坚持立场,保护鱼群。最后双方达成协议,限制捕渔量的总数,但一定程度上灵活处理对渔船作业的限制。但是两年后的1975年,冰岛政府宣布离海岸200海里以内为英国渔民禁渔区,终止了协议。于是进入所谓“鳕鱼战”的另一阶段。

争论焦点是被视为可持续收获的鱼类数量,以及保护领海的权利。敌对船只的恶意小冲突变得频繁。只要英国拖网渔船一侵入,冰岛海岸巡防队的船只就会逼近,割断他们的渔网。结果导致一些暴力冲突,双方互相射击,冰岛船只和英国拖网渔船及护卫舰发生过多起冲撞事件。没有人员死亡,但冲突造成几艘船受损和一些人受伤。在一次特别激烈的碰撞后,双方认为应该征求联合国安理会的意见,但是安理会却拒绝采取行动。

经过8个月的剑拔弩张之后,英国和冰岛终于达成一项新的协议。英国渔民被许可在200海里领海内捕鱼,但每次绝不可以超过24艘拖网渔船。此外,每年的鳕鱼捕获量限于5万吨,同时4个保护区内禁止任何捕鱼行为。冰岛巡防舰可以叫停有违反协议嫌疑的英国拖网船只进行检查。

饲养大虾

商业养殖大虾的悲剧故事一样惊人,尽管有重复之嫌,我还是想分享这个故事。以下内容取自环境正义基金会的报道。斑节对虾原是高档餐厅才有的奢侈品,如今却成了随处可见的便宜货,这是怎么回事?20世纪90年代大虾开始在市场上出现时,顾客已经做好多花钱的准备,因为烹调大虾不需要高超的技艺,而且尽管贵,但是比起龙虾还是便宜。之后这些大虾进口的数量开始增长,2003年的全球销量为500亿至600亿吨,多半输入美国、欧洲和日本,市场年增长率约为9%。

现在的斑节对虾都是密集养殖的,世界银行向一些国家的政府推广斑节对虾养殖,为饥民提供食物,并且增加其出口收入以减少发展中国家的贫穷问题。厄瓜多尔、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墨西哥、泰国、越南、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和中国都在养殖斑节对虾。其中有些国家的政府在电视上做广告,向把农业用地改为水产养殖场的农民提供低息贷款。许多农民以为这会使自己成为百万富翁,就以土地抵押贷款来建造对虾养殖场。

结果是代价一点也不低。引进对虾之前必须将池子铺上塑料布,之后涂上各种化学物质的混合物。对虾是肉食动物,为了使其生长快速,农民必须喂他们鱼等蛋白质,他们一定要吃大量的鱼才能长到可以出售的大小。虾一进入池子,数百只虾挤在一块,当然就得在水里添加抗生素。即便如此,大虾生病也几乎是早晚的事,许多虾变得畸形,身上满是黑色斑点,农民只好把更多抗生素放进水里。即使这样,还是有很多虾死掉。

也难怪只有富有的人才能成功,因为他们买得起所有的设备、化学物质和抗生素。万一出事就买下另一片土地重新开张。很多较贫穷的农民向世界银行贷款,把土地改建成虾养殖场,最后才发现自己破产了。在越南湄公河以西,近半数的大虾养殖者在短短4年间亏光了所有的钱。同一时间,在印尼的7个省份中,有70%由世界银行融资的养殖池被弃置,在泰国这一比例是50%。

大虾养殖对环境的影响是破坏性的。杀虫剂、抗生素、消毒剂和高密度的大虾排放的尿酸,都从养殖场排入河流和海洋。大虾养殖场还会影响到饮用水和农业用地。养殖过大虾的土地,无法再种水稻或其他农作物。所以,大虾养殖场的失败毁了过去独立自主的农民。孟加拉有半数的虾农在水稻田里养虾,数千名自耕农的生计惨遭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