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篇
学习讲政治
学习讲政治
无疑,所有的企业都是有政治的。有人把它叫公司政治。其实这很正常。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主要是看我们怎样理解。你也可以把它叫做文化。因为政治这个词和企业一联系起来,人们就觉得有些贬义,有些不健康。其实大可不必。还不如堂而皇之地讲公司政治,至少还是光明磊落。捂着盖着的原因要么是我们没有把事情想透,政治这个词我们觉得放在企业里显得有些脏。要么是不愿意说公司政治的企业,它的政治本身有些脏,所以不说为好。但是讲政治对于一个企业领导人而言,也完全属于领导艺术与领导水平的范畴。
企业政治分内外两个层面。外部的政治实质是一个把握政策环境的问题。十年之前,有企业家说“绝不当改革的牺牲品”。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是什么呢?因为当年中国企业生存发展的制度环境并不好,一些中小国有企业的领导人便会按捺不住地有一种企业改制的冲动。他们会采用各种方法变相或直接收购企业的股权。然后,他们中侥幸会有人成功,更多人会失败,有些会触犯刑律。结果是这些企业原本良好的经营状况也因此恶化。这便是所谓牺牲品问题,也是领导人政治智慧不高的表现。相信这些人中有很多人并没有巧取豪夺的动机,他们也许只是想创建一个更加符合商品经济竞争要求的体制和机制。但是,他们没做好。要么是时机不对,要么是策略不对,要么是方法不对。无论是哪种原因,最终都是境界不高或者政治智慧不够。比较令人惋惜的例子是伊利集团创业董事长郑俊怀,一个曲线MBO,换来的是八年牢狱之灾,罪名是挪用公款。郑俊怀出事之后最令人深思和最悲怆的一句话是:“伊利就好像我的孩子,我只是想和它有一些血肉联系。”郑俊怀说的绝对是真话。因为伊利是由郑俊怀一手领导,经过20多年奋斗,从一个街道回民乳品厂发展成为资产几十亿、销售收入近百亿的行业龙头企业。郑俊怀的行为实质是曲线MBO。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郑俊怀的主要目的并非是财富占有。他或者是希望取得对伊利的真正控制权,或者是谋求建立一种可以支持企业永续经营的产权制度。但是,他动作早了,策略也错了。如果他晚动作一年,正好中国的上市公司实施股改和高管层股权激励,也许时机恰好。郑俊怀是懂政治的,但他在最关键的问题上犯了政治错误。在企业生存环境方面,企业家的政治智慧有时候甚至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
2005年,人民币汇率调整,人民币的不断增值使得全中国那些出口加工型企业一半多惊慌失措。为什么会这样呢?没有提前预测。为什么没有提前预测?政治与政策水平不足。这一年,房地产行业由于政府推行一系列调控政策,也同样出现全行业恐慌。原因都是预见不足。
公司政治在企业内部更多表现为一种文化。裙带的事情不能太多,权术的事情不能太多,结党的事情不能太多,弄虚作假的事情不能太多。总之,学习政治,善于讲政治,也是企业领导人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