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之邦》 风雨操场(7)

“我不同意,他脚踏两只船,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就是不应该,就是该死!”

“你这是幼稚!”

两个人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吕淑珍来叫牛放回家了。她笑着问吴心:“你们两个争论什么呢?这么面红耳赤的。”

吴心说:“伯母,没事,就为一本书。”

牛放走到门口,又折回来把书拿在手里,对吴心说:“哥哥,我把这本书借去看看。等读完了再跟你讨论。”

吴心点点头。一家人把牛峰、吕淑珍和牛放送到门口。牛放在楼梯上又回头说:“哥哥,开学了记得给我写信哟!”

“这年轻人就是,才半个小时就打得火热。”关了门,明月和吴心开玩笑说,“你该不会喜欢上牛妹妹了吧?她可跟兰兰是完全不同的风格。”她故意把“牛”字说得又重又长。

“妈,你说些什么话?”吴心说,“瞧她那样,我也喜欢不上来。”

“现在说喜欢不上,将来可说不清楚。”坐在一旁的吴子洞冷不防说道。

5

西南师范学院所在的北碚,曾经是战时重庆的“小陪都”,也成为当时文化名人汇集的胜地。在北碚,除了像老舍这样的文化名人故居是中文系的学生非去不可的地方,相去不远的缙云山、北温泉和嘉陵江小小三峡,更是这些年轻的文人才俊常去的地方。吴心入校后很快就游遍了北碚附近的人文和自然名胜,同时把大部分时间泡在了图书馆里,以免自己有太多的精力去想起兰兰,以及大伟和王二。

大一的下半期,吴心的一篇散文在校文学大赛上夺得头奖,使得他迅速成为中文系的名人。文学社的社长很快前来游说他加入,但遭到他的拒绝。在红五月校运会上,吴心在系篮球队的出色表现,再次使他在全校成为红人,校篮球队队长和体育系主任亲自出面邀请他加盟校篮球队,再度遭到他的拒绝。吴心一时成为西师当年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有人说他文武兼备,是百年罕见的才子,也有人说他是恃才傲物,是不可一世的疯子。

1980年8月1日,长江上第一座公路大桥——重庆长江大桥通车,吴心、李薛刚、曹友城和董板桥四人发起的“四才子”书社正式成立。

“四才子”书社的成员各有专长和特色,吴心才貌双全,文武兼备,尤其擅长肆意褒贬;李薛刚有一头盖住耳朵的长发,戴一副黑框眼镜,喜欢在打油诗旁边添两笔漫画,自称诗书画三绝;曹友城面相敦厚,沉默寡言,喜欢写那种把小河沟歌颂成长江黄河的文字,而且看上去总是痛苦莫名,听他说话更是沉浸于无限的哀思之中;董板桥专攻散文,并钟情沈从文的厚道和朴实,也喜欢钱锺书的智慧和诙谐,而且写得一手好字。

“四才子”当时提出的宗旨是:是才子,更是疯子;要读书,还要卖书。几个自称疯子的才子除了时常聚在一起吟诗作文,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副词争得唾沫横飞,而且把各种渠道搞到的书,尤其是当时的禁书偷偷地卖给别的学生。当然,“四才子”也有自己的原则,即不入流的书不卖,不入目的书(指黄书)不卖。很快,这个离经叛道的组织遭到了学校的封杀,四个成员分别被系主任和教导主任请去谈话,甚至警告说,如果再不务正业,就通报全校,轻则记过,重则除名。

“四才子”的行为有所收敛,但过了那个暑假,他们的地下活动却愈演愈烈。秋季开学,四个人把自己利用假期四处淘来的书挑选一遍,留下他们认为值得收藏的,其余的统统加价转手卖出去,然后到北碚街头的小酒馆痛饮一番,又约好改天到缙云山最高峰——狮子峰畅饮。

“四才子”的疯狂举动,毋庸置疑遭到了学校师生的广泛非议,但由于没有明显违规的把柄,同时又有为数不少的书友支持,所以学校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时,“四才子”的崇拜者也超乎想象的多,尤其是女同学和师妹们。像吴心那样俊朗的才子自不必说,就连见了女生就脸红的曹友城也拥有好几个追求者,而董板桥更是与女生存在天生交流障碍,但女生们偏喜欢跟他在一起,至于李薛刚那种放荡不羁的家伙,早就前呼后拥,用他的话说,来追他的女生可以组成一个加强排了。吴心从不对那些女同学和师妹正眼相看,只是我行我素地出入在图书馆,活跃在篮球场。

去狮子峰的前夜,吴心待在图书馆看书到很晚,阅览室里已经只剩他一个人。管理员睡眼蒙眬地等关门的时间到了,想把他赶出去,但看样子这个时刻还那么遥远。忍无可忍的管理员把墙上的钟拨到关门时间,走过来对吴心说:“喂,关门了。”

吴心眼也没抬,说:“我的生物钟告诉我,还没到点。”

管理员说:“神经病,什么生物钟?我的钟到点了,困得想睡。”

管理员和吴心早已稔熟,所以吴心也不计较,站起来收拾书本,“好吧。记着,你今天又欠我三十五分钟。不然我就举报你”。

管理员也不生气,“你就拿领导来压我。没王法的东西”!

吴心不答话,昂头走出阅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