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不足蛇吞象

人心不足蛇吞象

从物质享受角度考虑,我们每个人确实应当有个知足的心态,因为毕竟“人心难满,欲壑难填”,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

俄罗斯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写过这样一个短篇故事:有一个农夫,每天早出晚归地耕种一小片贫瘠的土地,累死累活,收获甚微。一位天使可怜农夫的境遇,就对农夫说,只要他能不停地往前跑一圈,他跑过的地方就全部归其所有。

于是,农夫兴奋地朝前跑去。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一会,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儿女们都需要更多的土地来生活,又拼命地往前跑……

有人告诉他,你到该往回跑的时候了。不然,你就完了。农夫根本听不进去,他只想得到更多的土地,更多的金钱,更多的享受。可是,终因心衰力竭,倒地而亡。生命没有了,土地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欲望使他失去了一切。

这个故事确实发人深省,它告诉我们:有些人为什么这样不知足呢?这实则是欲望的驱使,是幻想的冲动,是不切合实际的索取心使然。这个故事虽然很古老,但现今不是还有好多这种走不回来的人吗?他们认为要做一件事,就必须得到全部的好处,全然不顾自己的能力和现实的处境。他们逆流而上,回归到零,直至把原本可以得到的丢掉了,这种人总是忙忙碌碌,从早到晚一副辛苦的样子,然而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

其实,在人生的旅途上,每过一个时期或走完每一段路程,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身后,看看在太阳落山之前是否还能走回去;或者干脆停下来,沉思片刻,问一问:我们为什么要走这么远?我们去干什么?如此,我们才能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对待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世间功利的奴隶,也不为凡尘中各种搅扰、牵累、烦恼所左右,使自己的人生得以不断升华;如此,我们才能在当今社会愈演愈烈的物欲和令人眼花缭乱、目迷神惑的世相百态面前神凝气静,做到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执著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如此,我们才可以使生活多一些光亮,多一份感觉,不必为过去的得失而后悔,也不必为现在的失意而烦恼。摆脱虚荣,宠辱不惊,看山心静,看湖心宽,看树心朴,看星心明……

知足是一种境界

知足是一种境界,知足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在知足的人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淌不过去的河,他们会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台阶,而绝不会庸人自扰;知足是一种大度,大“肚”能容天下事,在知足的人眼里,一切过分的纷争和索取都显得多余,在他们的天平上,没有比知足更容易求得心理平衡的了;知足是一种宽容,对他人宽容,对社会宽容,对自己宽容,这样才会得到一个相对宽松的生存环境,这难道不值得庆贺嘛。知足常乐,此之谓也。

知足常乐就是在生活、金钱和地位上向低标准看齐,能以此自慰平生。如果向高的标准看齐,则会烦恼困惑,长期下去必然有损健康。人在顺境中是比较容易做到知足常乐的,但是在逆境中也得学会知足常乐,那才是真正做到了知足常乐。

知足者常乐,知足便不作非分之想;知足便不好高骛远;知足便安若止水,气静心平;知足便不贪婪、不奢求、不豪夺巧取。知足者温饱不虑便是幸事,知足者无病无灾便是福泽。所谓养性修身,参禅悟道,无非就是个散淡随缘,乐天知命。“知份心自足,委顺常自安”,这其中的玄机,就靠自己去参悟了。过分的贪取、无理的要求,只能给自己带来烦恼而已,在日日夜夜的焦虑企盼中,还没有尝到快乐之前,已饱受痛苦煎熬了,因此古人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我们如果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心,驾驭好自己的欲望,不贪得、不觊觎,做到寡欲无求,役物而不为物役,生活上自然能够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了。

人,要在不知足中绝对地追求,在自得其乐中相对地满足。知足,使得人在自我释放和自我克制之间,砌筑了一个生命安顿的心理平台。在“见好就收”的意义上,提前规避了未知的风险。知足常乐,在相对满足和绝对追求之间,重建了一种平衡。一方面,知足常乐少了些欲而不得的焦躁、少了些由色而空的虚无。比起“无欲”的禁锢,“知足”多了一层人情味;比起“一无所有”的自得与佯狂,“知足常乐”返回了世俗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