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知识转化成能力
我们不缺乏理论的高手,我们也常见到高分低能的奇怪现象,这些都让我们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再好的理论知识如果不能真正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证明它的作用,那只是纸上谈兵,其后果就是洋相百出。当然,学习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需要作出改变的就是把自己的理论知识及时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检验理论的有效性,并能够及时地为工作和生活提供有益的帮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有意识的活动的能力,任何成就都必须通过认真实践才能获得。数学家克雷·夫曾深刻地指出:“在从事任何事业中,思想只占2%~5%,其余95%~98%是行动。”可见,实践对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社会实践的需求是人类发展的动力。在工作过程中,唯有通过实践,才能去把握、去研究、去解决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实践能力不仅对智力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同时也是进行创新活的重要基本功。
将学习成果转化成工作能力是首要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致用”,知识能不能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发挥作用?是不是纸上谈兵?这体现了一个人的实践能力,“知识”转化成“能力”和“智慧”时,才能真正彰显“知识”的力量或价值。
那些劳动模范、技术人才、蓝领精英们,正是通过不断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能力,才取得突出的成绩,成为优秀员工的代表,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金牌工人许振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有一天,青岛港务局高主管说,桥吊的张紧液压装置出问题了,修了一下午都不行。吊车司机许振超在问清情况后开始检查,这儿摸摸那儿看看。过了十几分钟,他在张紧液压跟前站住了,在反复摸了摸里面的两个溢流阀和前后两根油管后,他招呼道:“高主管,你来试试。”
高主管摸了摸说:“好像一个温度高一点。”许振超说:“就是右边这个阀,换掉它试试。”十几分钟后,换上新溢流阀的机器一切恢复正常。工人们称赞道:“神了!”
事后追问,许振超说:“没什么神的。以前我从事的工作常遇到过类似的毛病,连技术员都没办法,我不死心,买了本《液压技术》,边学边修,到底给捣鼓好了。”
可见,是否具有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自己工作的实践能力,也是衡量员工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是说不要只信书本,还要有创新精神。我们从几岁一直到成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不断地学习。而很多人认为,一个人的书本知识增多了,特别是上了大学,成了硕士、博士,那么他的能力,其中也包括创新能力,自然就会相应地同步提高,逐渐地变强。
其实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如此。且不说书本知识本身并非全是真理,并非全都可靠,即使所学习的都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科学知识,也还得看学习的人是否能正确、有效地加以理解和应用。知识是潜在的力量,要能够正确、有效地应用它才能成为现实的力量。我们在学习和应用的同时,应该勇敢地向书本挑战,否则我们将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书本的奴隶,抑制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某军事科研部门在研制一种高频放大管的时候,科技人员都被高频率放大能不能使用玻璃管的问题难住了,因此,研制工作迟迟没有进展。后来,决定由发明家贝利负责的研制小组承担这一任务,但是,上级主管部门在给贝利小组布置这一任务的同时,鉴于以往的经验,还下达了一个很奇怪的指示:不许查阅有关书籍。经过贝利小组的顽强努力,终于制成了一种高达100个计算单位的高频放大管。
在完成了任务以后,研制小组的科技人员都不明白为什上级下达这样的禁令?查阅了有关书籍后,他们全都大吃一惊,原来书上明明白白地写着:如果采用玻璃管,高频放大的最高板频率是25个计算单位。书中也有错误,“25”与“100”两者的差距有多大!
后来,贝利对此发表感想说:“如果我们当时查了书,一定会对研制这样的高频放大管产生怀疑,就会没有信心去研制了。”
书中的知识也是前人总结出来的,而前人那些充满智慧的成果,仅仅是伟大的里程碑,而非终点的标志。我们从书中学到方法之后,就应该将这些方法放到实践中去检验,这样才能有所创新。不能认为谁读的书多,知识丰富,谁的力量就大,创新能力就一定强。
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比如现在解一道几何题,哪怕你可以将有关的几何定理全都背得滚瓜烂熟,但如果不会应用,你还是解不了这道题,只好望“题”兴叹了。这表明,你虽然已经掌握了解这道题的“知识”,但并不意味你就具备了解这道题的“能力”。
当然,如果运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那自然是最好的结果。我们应当善于把学来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现实中,我们常常发现,有很多知识相当丰富,但实践能力都是很弱的“书呆子”,其中甚至包括一些科技人员在内。虽然他们都很勤奋,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却在技术创新方面成绩平平。相反,也有一些缺乏丰富的理论知识,但颇有创新智慧所谓“机灵鬼”,反而能做出相当突出的成绩来,因为他们善于把自己所学到的东西真正的用到实处。
再美好的设想,如果不在实践中验证,那也只是一纸空文。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傍晚,俄国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漫步在彼得堡的一条林荫道上,这时,走过来一位衣冠楚楚的年轻人,从他的衣着打扮和游手好闲的模样,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位无所事事的花花公子。这位青年愁眉苦脸地对作家说:“车尔尼雪夫斯基先生,听说您非常富于灵感,而我为什么总是得不到灵感呢?”
车尔尼雪夫斯基看了看他,回答说:“因为灵感是一个不喜欢拜访懒汉的客人。”
其实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回答说明,灵感并不是心血来潮,要想开启灵感的闸门,离不开艰苦劳动和不断实践。积极的劳动和深入的实践实际上是为激发大脑的灵感创造条件。贪图安乐、不愿意参加劳动实践,是人类灵感的大敌。
黑格尔说得好:“最伟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芳草地上,让微风吹来,仰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会光顾他。”谁想开启创新的大门,谁就必须投身于实践中!
在从事任何事业中,思想只占2%~5%,其余95%~98%是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