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如果”改成“下次”

把“如果”改成“下次”

当许多人面临困境的时候,往往会对前途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到做事的热情。这时候,他们更喜欢回忆辉煌的过去而不是考虑未来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会一遍一遍责备自己的选择或过失,一遍一遍地对自己说:

“如果当初我没有选择这家公司,而是去那家公司上班就好了。

“如果我平时多学点东西,现在也许早就当上主管了,也就不用应对这些破事了,更不用承担责任了。

“如果我当初小心一些,就不可能产生这种后果,哎,都怪自己太粗心。”

在遭遇困境时,学会反省是必要的,它可以让人从中总结失败的原因,以免以后犯同样的错误。然而,总把“如果……”挂在嘴边,则成了不思进取,它会让人沉溺于失败之中,在自我责备中沉沦。从这种意义上说,习惯于说“如果……”就意味着这个人步入了危险的边缘。

张某在一个小饭馆里等待着一位朋友。此时他感到沮丧而消沉,由于在几个地方计算的错误,使他一项相当重要的工程生意没有能够做成。就是在等待这位最亲近的朋友时,他也不能像平时一样感到振奋。张某的朋友李博士终于从街那边走了过来。他穿着一件旧大衣,光头上戴着一顶不成形的帽子,但昂首挺胸看起来像是一个精力充沛的精灵,而不像是一名了不起的精神病医生。他的诊所就在附近,那天他刚刚和最后一名病人谈完了话。李博士的年纪很大了,但是还全天工作,仍然是一家大的基金会的董事,仍然喜欢尽可能多地钻到高尔夫球场去。“怎么样,年轻人,”他不加寒暄就说,“什么事让你不痛快?”对李博士这种洞察心事的本领,张某早就不意外了,因此他就直截了当、长篇大论地告诉李博士他的烦恼事。李博士分析了整个事件中的所有错误的判断、错误的行动,然后,他邀请张某到他的诊所去。

到了诊所,李博士从一个硬纸盒里拿出一卷录音带,塞进录音机里。“在这卷录音带上,”他对张某说,“一共有三个来看我的人所说的话,当然用不着说出来他们的名字。我要你注意听他们的话,看看你能不能挑出支配了这两个案例的共同因素,只有四个字。”他微笑了一下后,打开了录音机。在张某听起来,录音带上这三个声音的共有特点是不快活。第一个是男人的声音,显示他遭到了某种生意上的损失或失败;第二个是女人的声音,说她因为有照顾寡母的责任感,以至于一直没能结婚,她辛酸地述说她错过了很多结婚的机会。第三个是一位母亲,她十几岁的儿子在警察那儿招惹上了麻烦,她一直在责备自己。李博士关掉了录音机,仰靠着他的椅子,对张某说;“在这卷录音带中,他们一共有六次用到了这四个字,而这个词儿正是不显眼的毒药。你听出来了吗?没有?好,这可能是因为你自己刚才在那家餐厅中也用了三次的关系。”他拿起装录音带的盒子,丢过来给张某。“这四个字就在这盒子的标签上,是任何语言中最令人悲哀的四个字。”

张某看到红墨水写得很清楚的四个文字:“如果,只要。”

故事中的李博士可谓眼光相当敏锐,能迅速从纷繁的头绪中找到问题的症结。他研究得出的结论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工作中陷入低谷进而消沉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过去还抱有某种幻想,对未来没有任何信心,因此他们习惯说“如果,只要”,也正是这种“如果,只要”加剧了他们的消沉。

事实上,“如果,只要”对问题的解决没有任何意义,它不能改变既成的事实,却使我们面对着错误的方面——向后退而不是向前进,并且只是浪费时间。最后,如果你用这几个字成了习惯,那就很可能变成真正的障碍,成为不再去努力的借口。人犯错是很正常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了一些错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错误是让我们学到教训。所以,犯了错误后或面对困境的时候,我们不要沉溺于说那些无济于事的假设词,而要学会从失败中寻找光明。

要实现走出失落情绪的目标,重新获得工作上的热情,有许多补救方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变换几个口头语,以振奋的词句取代那些令人退缩的泄气话,用“下次”替代“如果、只要”一类的词语。“如果、只要”的态度只能使人迟钝而不能使人振奋,但是“下次”却表示对问题积极的、勇敢的出击态度。排除“如果、只要”的观念,采取“下次”的做法,你就会有把事情做得最好的能力,而且不论什么挫折都不能够妨碍你的前进。

“下次”意味着希望,意味着进取,意味着信心。当一个人学会说“下次”而不是“如果、只要”的时候,表明他已经走上了克服问题的道路,他会把懊悔的障碍推到一边,向前进,采取行动,迎取工作上的新契机,创造新的辉煌。

“如果”把人拉向过去,拉向懊悔的深渊;

“下次”将人引向未来,带来全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