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改变进行到底
时代在发展,企业必须以变应变,员工也必须要有创新能力,才能在竞争中不断前进。不管是在哪个阶层、哪个部门的员工,都要接受环境不断变化的现实,都必须意识到:我们面对的未来世界,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这种竞争,主要是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精神体现了公司员工在变化中求生存,在变化中求发展的不懈追求和努力。
全球各地,各行各业的企业都面临着同样一个重大课题,即如何释放创新的巨大潜力。现代企业的员工要在纷繁多变的不平衡的市场经济中寻找企业发展和获利的机会,没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现实要求职场人士要敢于打破常规追求新意。
企业员工必须以“以变求胜”的态度去关心企业,这其实就是一种变革思维,而且这种变革思维应该贯穿工作的始终,贯穿职场生涯的始终。当一切都顺利时,人易于陷入安逸的生活方式,失去追求新生活的热情。这是人的非常自然产生的心理状态,但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无法跟上社会变革的步伐。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惯用常规的思考方式,因为它可以使我们在思考同类或相似问题的时候,能省去许多摸索和试探的步骤,减少精力的耗费。但是,这样的思维定式往往会使人被旧的思维模式束缚住,难以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
正如一位心理学家说过的:“只会使用锤子的人,总是把一切问题都看成是钉子。”就好像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里的主人公一样,由于他的工作是一天到晚拧螺丝帽,所以一切和螺丝帽相像的东西,他都会不由自主地用扳手去拧。
如果总是用思维定式来看待事物的话,那我们也就真的成了傻瓜。因此,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学会变通。看事物不能用一种眼光,要多角度、多方面地去观察,从常规中求新意。
当代著名趣味数学家马丁·加德纳曾经说过:“有些题动用传统的常规方法去理解确实很困难,但如果放开思维打破常规,灵机一动,问题顷刻迎刃而解。”
作为职场中人,要保持长期的竞争力,就必须常变常新,紧随时代和科技变化的脚步,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并将这样的改变长期保持下去,将这种改变进行到底。
同样,我们知道“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所以,任何企业要想在商海里拥有一席之地,并稳固自己的地位,就不能拒绝改变,否则等待他们的只能是噩梦。
企业作为一个经营运作体,靠获得利润来维持发展,每家公司都需要用常新的眼光关注这个世界的动态,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谋求拓展。只有不断地创新,公司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得到发展;不创新,企业就没有生命力。因此,公司的每个职工都应该是创新之人。
小马是公认的好同事,年年工作量都名列前茅,可是两次晋升的机会都没有他。先后提升的两个同事资历没他深,工作量也比他少,不用说他心里当然不服,其他同事也为他愤愤不平。公司经理知道后向大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小马虽然工作态度很好,踏实肯干,但是从无创意,在市场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只有踏实肯干是不够的,思想古板只会使企业停滞不前,这样最终只会被淘汰出局。
思想无创意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小马只能被动地等待上司分配工作,无意主动出击,而有开创精神的员工,能积极主动地向市场寻找需求,就能够主动把握自己的职业命运。
有人认为,我只是小职员,没有什么创新能力,最好领导说什么就是什么,越听话领导越喜欢,甚至越没有脑筋,越让领导放心。其实这也是错误的,如果你对领导的意图执行起来没有任何创造精神,你在工作上没有任何主动精神,那么久而久之,再开明的企业领导也不会喜欢你的。
作为员工不要把创新看成是与自己无关的高深莫测的困难的事情。人人都能做到创新,只要我们把所学的知识不断用于工作中,就一定能进行技术创新、服务创新。
海尔洗衣机事业部2001届大学毕业生肖金亭,在车间实习时发现,生产全塑一体滚桶洗衣机时,安装轴承座上的滚桶时效率非常低。原来,在轴承座压装夹具上有三道支撑桶体的固定板,这种桶体只能刚刚卡住边儿。操作工在放桶体时需要非常小心、慢慢地放,有时候甚至还需要调整两三次,极大制约了生产效率的提高。
经过观察测量,肖金亭向分厂提出了建议:改进压装夹具,把支撑桶体的固定板加宽。这条建议一提上去便得到了技术部门的认可:此建议可行。建议采纳后,极大地提高了操作速度和质量。
可见,创新不难,关键要有一颗创新之心。只要在工作中有一双“问题眼”,认真体会研究,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创新方法。
无论是企业还是员工,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随时作出改变,将改变形成一种习惯,长期坚持下去。这样才能走在别人的前头,对问题作出提前的反应,才能确立自己的优势地位。因此,若想领先一步,就需要将改变进行到底。
企业必须以变应变,员工也必须要有创新能力,才能在竞争中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