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份感恩,少一点抱怨

多一份感恩,少一点抱怨

不少的员工总是在想着自己“应该要什么”,抱怨自己“没有得到什么”,却没有问自己:“为了希望从事的职业自己还缺乏什么,可能要付出什么,做得够不够。”

有一位高层管理人员曾经愤然离开了好几个老板,抱怨老板的种种不是。几年后,当他在自己最喜欢的事业上被老板辞退的时候,他终于明白是自己一直欠缺必备的能力,而不是因为原先的老板没有赏识他。

很多员工都在抱怨自己的老板,抱怨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似乎天生对那些超越我们、管理我们的人有一种抵触情绪,他们抱怨老板为富不仁,抱怨老板要求苛刻,抱怨老板没有给予自己应得的报酬,抱怨老板没有给自己良好的发展空间……

员工的抱怨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企业忠诚度的缺乏。因为抱怨,很多员工抵不住更多机会的诱惑,或者不能承受企业暂时的困境,所以消极对抗或者另谋门路。比如一个技术人员,刚到一个小工厂,在发展的初期,不可避免地遇到战略不清晰、管理混乱、老板变化思路等情况,这时候他抱怨:你是请我来干事业的,不是来和你们变来变去的。他认为这样的企业和老板不值得效力,于是准备跳槽。其实抱怨的员工可能不明白,这是很多中小企业必须跨过的一道难关,而一个员工在这种时候不仅要做事,要学会应对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还要共同创造做事的环境,并且与老板共度难关。

经营和管理一家公司是一件复杂的工作,会面临种种烦琐的问题,来自客户,来自公司内部的巨大压力,都会给老板带来种种困扰。更何况老板也是普通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缺陷。待人如己,凡事为他人着想,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这是成功守则中最伟大的一条定律。当你是一名员工时,应该多考虑老板的难处,给老板多一些同情和理解;而当自己成为一名老板时,则需要多多考虑雇员的利益,多一些支持和鼓励。

很多情况下,老板需要的是员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员工认为这只是老板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并且抱怨老板不应该如何如何做。如果员工这个时候从老板的角度为其着想,并且以老板能够接受的方式提出建议,这个时候老板是非常欢迎的。

有一点我们必须要知道:抱怨于事无补,并且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两个行走在沙漠的旅人,经过多日的煎熬,在他们口渴难忍的时候,碰见一个吆喝骆驼的老人,老人给了他们每人半碗水。两个人面对同样的半碗水,一个抱怨水太少,不足以消解他身体的饥渴,一气之下竟将半碗水泼掉了;另一个也知道这半碗水不能完全解除身体的饥渴,但他却拥有一种发自心底的感恩,并且怀着这份感恩的心情,喝下了这半碗水。结果,前者因为拒绝这半碗水死在沙漠之中,后者因为喝了这半碗水,终于走出了沙漠。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完美本身就是一种缺憾。所以凡事要留有余地,不要责备求全,如果事事追求尽善尽美,那么世上的事情他全都看不顺眼,总是吹毛求疵,总是抱怨。抱怨工作不顺,抱怨世道不公,抱怨别人做得不好,其实这些都于事无补。与其抱怨,不如感恩。对生活怀有一颗感恩之心的人,即使遇上再大的灾难,也能熬过去。感恩者遇上祸,祸也能变成福,而那些常常抱怨生活的人,即使遇上了福,福也会变成祸。

感恩,其实是生活的大智慧;抱怨,其实是懦弱的自白。那些喜欢终日抱怨的人,即使独立创业,也没有办法改变这种恶习,也没有办法获得成功。并且终其一生,都难以有真正的成功。

一位心理学家在研究过程中,为了实地了解人们对于同一件事情在心理上所反应出来的个体差异,他来到一所正在建设中的大教堂,对现场忙碌的敲石工人进行访问。

心理学家问他遇到的第一位工人:“请问你在做什么?”

工人没好气地回答:“在做什么?你没看到吗?我正在用这个重得要命的铁锤,来敲碎这些该死的石头。而这些石头又特别的硬,害得我的手又酸又麻,这真不是人干的活儿。”

心理学家又找到第二位工人:“请问你在做什么?”

第二位工人无奈地答道:“为了每天500美元的工资,我才会做这件工作,若不是为了一家人的温饱,谁愿意干这份敲石头的粗活?”

心理学家问第三位工人:“请问你在做什么?”

第三位工人眼中闪烁着喜悦的神采:“我正参与兴建这座雄伟华丽的大教堂。落成之后,这里可以容纳许多人来做礼拜。虽然敲石头的工作并不轻松,但当我想到,将来会有无数的人来到这儿,再次接受上帝的爱,心中便常为这份工作献上感恩。”

同样的工作,同样的环境,却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心态。更令人吃惊的是,被调查的三位工人中的第一位两年之后就失业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干;第二位则当了一辈子的敲石工;只有第三位后来成了一位杰出的建筑师。

所以,我们不应抱怨公司或老板,我们应该持着“感恩”的态度去工作,既然公司给了我们工作的机会,给了我们发展的空间,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责无旁贷地去做好每一项工作,为公司尽一份心、出一份力。我们要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因为每个公司都只需踏实工作的员工。

感恩是睿智的心态,抱怨是懦弱的自白;抱怨带人钻入死角,感恩引人走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