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遇这类情况,赵志达的目光总会从老花眼镜的上边框看出来,疑惑地问:“那么好的楼炸掉可惜了,反正是楼,有必要搞那么高吗?”
这其实是一种善意的提醒,可心高气傲的潘泓铮听着极不舒服,斥为“杂音”。
炸掉的楼正在修高,广场也搞起来了,城市看上去也现代化了。潘泓铮说:“一般人看城市,都喜欢看那些已经修好的楼。我呢,只有看着那些围着防护网,正在建设、正在一层一层加高的楼,才感到高兴,那才是城市的风景。”
说起来,工作中的不同意见,也应该在工作中消解。现在,潘泓铮已经将其上升到“斗争”的高度,可见市政府一二把手之间的矛盾,距白热化不会太久了。
这时,潘泓铮把没抽完的香烟在烟缸里狠狠掐灭,像是下定了什么决心。我以为他的情绪会不那么好,不料他的语气特别平静,和蔼地问:“你那一块工作,没什么困难吧?”
“没,没什么困难。”我摇摇头,未加思考,便又叫起苦来,“就是钱不够用,下面县里要钱的报告像商量好了似的,天天往我那里送。半个月前,我下去看了几处,孩子们在危房里上课,批下去的钱不多,只能修修补补。我很担心呐,出了事可不得了。”
“是该想想办法,有一句话说得好,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啊!可你看看,老赵他,像个守财奴似的,批点钱就像要剜他的肉似的,这个常务副市长愣是当得……”说到赵志达,潘泓铮也只是点到为止,不再往下说了,“不过,机场建设开工在即,那可是用大钱铺路啊!静之,要不你再想想办法,向省里要一点,再找本市几家大型民营企业,向企业家们募一点……”
“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啊,试试看吧……”我点头道。
那次谈话就这样结束了。
今天天气奇好,晴空万里,能见度极高。吴海峰的车在前,潘泓铮的车居中,我的车殿后,此时,已驶过眉山山顶,眼前顿时开阔起来。
三辆小车在下山的途中停了下来。
吴海峰下了车,叉着腰朝山下望了望,让人想起一位伟人指点江山的形象,吴海峰虽然没那么魁梧,但那气势却毫不逊色。
想想,作为一个经济大市的市委书记,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就是脚下这片土地的“主宰者”,在这里指点指点江山,正是他的本职工作。比起苏轼的“当年倾城随太守”,那是出去打猎,是不务正业。而我们来这里的目的很明确,是要在这里构建一个大型的国际机场,实现眉江人的“飞天计划”,作为一个参与者,我的心情还是有点激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