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星微电子董事长 邓中翰
肩负国家期望 结束“中国无芯”历史
邓中翰:十年星光“中国芯”
1.成功征程
天才少年迷恋浩淼的星空
那时候,我就奠定了一种人生的理想
邓中翰出生在南京,饱受六朝古都文化渲染的他,在中学时迷恋上浩淼的星空和宇宙,成为科学家的梦想由此播下种子。1987年,邓中翰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并如愿进入“地球与空间物理系”。
“可以了解宇宙了!”他清楚地记得拿到科大入学通知书时的激动心情,“我的学号是8707003!‘87’代表我1987年考入中国科大的,这是母校给我永远的印记。”进入中国科技最高学府的邓中翰如鱼得水,这位天分极高的学生很快发出耀眼的光芒。大四时,他荣获“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挑战杯”奖。这份殊荣让邓中翰尝到了创新的喜悦。“那时候,我就奠定了一种人生的理想,也奠定了一种人生的态度,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敢于面对挑战,全身心投入进去。”
影响邓中翰的第二座学府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92年,他赴该校攻读物理学硕士学位。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啊,18位诺贝尔获奖者的巨幅画像高挂在校园的走廊里,每天走过这里,心怀崇敬的邓中翰都暗下决心要做出一番事业。1997年毕业时,邓中翰成功拿到电子工程学博士、物理学硕士和经济管理学硕士三个学位,成为该校成立130年来第一个横跨理、工、商三科的学生。
海外闯荡 硅谷首次创业
感到祖国求贤若渴的殷殷之情,回国创业的想法油然而生。
毕业后,邓中翰进入IBM、SUN等大牌IT公司进行实践。比如,在IBM从事高级研究员时,邓中翰申请了多项发明专利,获得过“IBM发明创造奖”。
其实那时候,邓中翰的生活已经很优越了,但骨子里的创业精神与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创业传统让他踏上了创业的征程。一年后,他离开IBM回到硅谷创建了集成电路公司PIXIM,邓中翰任首任董事长,技术天赋与商业才华开始迸发。
这家公司主要研发高端平行数位成像技术,用于卫星、监控、外太空探测等,因为走的是技术路线,很容易就获得硅谷著名的风险投资基金青睐。公司市值很快达到1.5亿美元,这时,一个巨大的历史机遇向他敞开大门。
在全球芯片行业,核心的标准和技术为欧美大公司垄断,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在这块领域仍是空白。那时,中国科技界一直在寻找破解难题的人,包括云集海外留学精英的硅谷,崭露头角的邓中翰进入视线。1998年,在与邓中翰有“忘年交”之谊的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周光召院士介绍下,信息产业部领导赴美考察时约见了邓中翰。一席长谈,邓中翰深深感到祖国求贤若渴的殷殷之情,回国创业的想法油然而生。
誓师行动 鼓动一批精英回国
那个念头来得如此迅猛和强烈,让人难以招架
1999年国庆是一个重要转折点。邓中翰受国务院之邀回国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在天安门广场观礼台观看了盛大的阅兵式,“产业报国”的激情汹涌而至。“那个念头来得如此迅猛和强烈,让人难以招架,渴求得让人心悸,现在好像没有机会去体味那种激情了,有点怀念。”回忆起那段时光,邓中翰依然心潮澎湃。以阅兵车队为背景留下了一张张珍贵的照片,记录着那一刻的信念。
其实,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海归”回国创业正处高潮,像搜狐的张朝阳、百度的李彦宏,不过多数是单打独斗,而邓中翰则“鼓动”了一批IT精英。
“硅谷创业时觉得顺理成章,回国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邓中翰坦言,说服自己回来容易,但让同伴们放弃美国的生活回国创业并非易事。毕竟多数人在硅谷的事业蒸蒸日上,并且像杨晓东博士全家在美国定居。于是,邓中翰搞了一个小小的“誓师行动”。带着上午观看50周年国庆大典的兴奋,邓中翰和杨晓东、金兆玮等人登上了八达岭长城,并立誓:一定要把在海外学到的知识用于推动中国落后了几十年的芯片产业的发展。
这张意气风发的照片现在就悬挂在中星微电子北京办公大楼里,成为雏形中的中星微一个重要见证。而其管理团队就这样敲定,其中杨晓东负责搞技术,金兆玮负责市场销售。两周后,1999年10月14日,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成立,被寄予厚望的“星光中国芯工程”随即启动。
创业之初 从温暖的硅谷到寒冷的仓库
在创业初期,很多东西能省则省,要把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实处
早在回国之前,邓中翰就在思考中国如何突破“中国无芯”这一世纪难题。邓中翰和他的团队认为,英特尔、AMD、三星这些强大的对手的优势主要集中在CPU和存储芯领域,中国芯片业要实现突围必须另辟蹊径。
“当时的硅谷,许多公司在时代变?中一点点被行业巨头吃掉,或者在一些没落的领域挣扎多年,最后也是走向死亡。所以在宽带网络日渐普及的情况下,我们坚信多媒体将走向数字化、网络化。”邓中翰说。
刚开始是一段艰难的日子,很多人可能没有想到,这家有着红色创投背景的中国本土IC设计企业领头羊,居然在“北土城西路103号”一个小仓库里办公。
“在创业初期,很多东西能省则省,要把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实处。现在回头去看,10年前环境还是蛮艰苦的。”令邓中翰最难忘的是第一个冬天。那个冬天好冷,仓库却没有暖气,员工们的手都冻裂了。从温暖的硅谷到寒冷的仓库,这种对比太强烈。不过这些创业者们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在硅谷,很多创业型公司都是从仓库起步的,仓库也是最快最方便的,弄一个黑板就起步了。“我们一定要度过这第一个冬天,如果过不下去,我们就不可能迎来第二个、第三个冬天。反之,只要我们能熬过这个冬天,‘中国芯’就能迎来它的春天和夏天!”邓中翰说。
好在来年春天,因扩张需要公司搬进海淀科技大厦,再也不用挨冻了。
融资成功 开中关村企业之首
在硅谷,董事长、CEO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融资
资金、人才、技术是半导体行业的三道重要门槛。有了豪华的海归团队,有了技术突破的方向,资金这道瓶颈摆在邓中翰面前。尽管有1000万的注册资金,尽管有政府的支持,但是他认为如果不继续融资,启动资金会很快用完的。并且,如果要趟出一条独特的硅谷创业路径,走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发展模式,这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做后盾。于是,这位文质彬彬的青年开始四处奔波艰难融资。
“在硅谷,董事长、CEO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融资。”邓中翰认真地说。在公司成立的第二天就开始谋划融资。鲜为人知的是,他的第一次融资便受挫。1999年11月底,闻讯山东淄博有一陶瓷企业有意注资,他便从遥远的硅谷赶去洽谈。当晚在一个会议室,面对着黑压压的几十号人,风尘仆仆的邓中翰进行了第一次融资演讲。不过遗憾的是,这家企业最终也没有注资。但是这段经历让邓中翰更加脚踏实地。
而后的几个融资成功化解了资金的后顾之忧,成功吸引加拿大一家世界500强的公司投资进来。到第二年5月,中星微便融了三千多万,资金从一千万变成四千多万。“在中关村,中星微是第一个以35%的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入股成立的企业。”邓中翰很自豪。后来到2004年,中星微陆续募集到一亿多元资金。
打进索尼 我会回来的
一定要超过它,一定要把‘中国芯’嵌入到索尼的笔记本上去。
2001年3月11日,“星光一号”诞生,这是我国首枚具自主知识产权、百万门级超大规模数字多媒体芯片,彻底结束“中国无芯”的历史。第一块芯片在技术上在全球跨上了一个大台阶。
2001年,邓中翰带着“星光一号”飞赴东京拜访索尼,岂料原本约好一个小时的会面,却草草谈了5分钟。对方接待的人听明来意后便打断了他们,说:“我们索尼是这项技术的鼻祖,有几千种这样的产品,几百个这样的专利。如果你想来学习的话,可以看看我们的展览和产品,但是我们没有时间听你推销产品,我们还有其他会议。”这件事对邓中翰刺激很大,出门之后他就说:我会回来的!
回国之后,邓中翰就召集公司员工,讲给大家这段痛苦的经历。“索尼是我们要学习的公司,它有一种创新精神,它的崛起也就是日本的复兴、崛起。所以打进索尼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成功,同时也是对公司精神层面的考验,能不能承担得了,能不能有这种决心敢做。”邓中翰目光炯炯。他表示,自己很佩服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他经常用盛田昭夫的事迹来激励自己和团队,“我们在网络摄影领域一定要超过它,一定要把我们的‘中国芯’嵌入到索尼的笔记本上去。”
2004年底,索尼新一代笔记本电脑的摄像头已经跳动着中星微的“星光五号”。这个漫长而艰难的道路成为中星微一路珍贵的经历。如今,“星光”系列多媒体芯片为三星、富士通、惠普等多家中外知名企业大量采用。
海外上市 享受两次撞钟的殊荣
美国媒体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有没有核心技术?
海外上市是邓中翰及其团队的一个既定目标。但是中国的高科技企业要获得挑剔的美国资本市场认可实属不易,在国外投资者眼里,中国是一个没有核心技术、没有芯片、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地方。这种环境下,三周内邓中翰和他的团队连续做了98场投资者见面会,2005年11月15日,邓中翰带领中星微电子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市场成功上市,成为我国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设计企业。17日晚,邓中翰参加了纳斯达克闭市的敲钟庆典。赴纳市敲响闭市钟,对于所有应邀的行业组织、上市企业和个人来说,都是一种难得的荣誉。
这次敲钟之行让他记忆犹新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记者采访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有没有核心技术,有没有知识产权?”此外还对中星微的财务制度表示疑问。总之,美国投资者对中国的半导体产业还戴着有色眼镜。邓中翰切身感受到,中星微需要时间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2006年7月27日,邓中翰二度受邀出席纳斯达克的闭市仪式。颇感欣慰的是,这次迎接他的是美国投资界的认可,纳斯达克驻中国首席代表劳伦斯潘更是高度赞扬。
“创新不能短视,寒冬中的创新更要目光长远。”邓中翰认为,寒冬中的市场到处都是机会,况且中国已经公布了庞大的投资计划,机遇与挑战同在,中星微将进入更广阔的市场。特别是目前新兴芯片领域亟待迅速开发,除PC、手机、数字电视等传统的消费电子领域以外,多媒体芯片处理技术已涉足人工智能、自动控制、安全监控等新兴领域。
事实上,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此轮金融危机中表现出很强的抗风险能力。邓中翰表示,中星微多年来建立了雄厚的资金保障,另外又在以下两个方面做了非常重要的布局。第一是产品的多元化,除了PC多媒体芯片、移动多媒体芯片,中星微近日又添加了新的产品线——安防监控。第二,实现客户层次多元化。据介绍,中星微的触角已经广泛伸向国内外的大厂。
邓中翰认为全球金融危机,也是整个中国半导体产业的一次机会,能否抓住机会实现产业升级是中国IT界的一大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