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丽华还说起了有一次在街上碰到爸爸的老同事,他们在街上打了招呼,说了几句话,自己的双手就抖起来,然后赶快说了声再见走了。医师问任丽华那位先生说什么了,丽华说,他只不过是问一下我家的情形,问我有没有听到爸爸的消息,妈妈最近如何。最后,他说我最近长得亭亭玉立,有点像我妈妈……那会儿自己刚好发抖起来,就赶快走开了。
从这次谈话可以确定,本来所谓无缘无故发生的紧张,是在某些情况,即与上司、老同学、爸爸的老同事见面谈话时容易发生的。而且,病人肯定有什么秘密惟恐被人知道。因此,医师觉得需要多了解一些任丽华的爸爸离家远走的事情。
任丽华说,当时她年纪还小,只知道爸爸本来就跟妈妈感情不好,借着外出经商去了国外,结果一走就不再回来。后来只知道留在国外跟一位女人同居,就再也没音信了。妈妈很生气,可是也没办法,十几年来,也没音信,妈妈说,只好把爸爸的事忘掉了,不用再提,免得难过。
任丽华记得爸爸临走前,特意带她到儿童乐园去玩,并且买了一些玩具,还叫她好好保存。事后回想,任丽华觉得爸爸是有意远走不回来,所以买些玩具作纪念。不过任丽华说,妈妈把玩具都丢掉了。妈妈说爸爸很坏,把我们母女俩人丢在这里,一走了之,再也不回来,不用去想念他,也就把爸爸所有的东西都丢掉了。
任丽华说她的好同学都知道她爸爸不在家的事,她并没怕她们知道,只是怕她们谈论自己的事情。当医师问她什么事的时候,任丽华只是说,没什么,反正老同学喜欢问东问西,我就紧张,我常常就发抖、紧张不知怎么办。看来,爸爸远走并不是任丽华害怕别人知道的事情,而在此背后,肯定还有另外的原因,只是谈到这里,任丽华已经不愿再谈下去,又开始重复表述她的症状,“反正老同学喜欢问东问西,我就紧张,我常常就发抖、紧张不知怎么办”,这种掩饰是“阻抗现象”之一,更表示此后隐藏的事情很可能就是问题的原因所在。
这次会谈就这样结束,约定下个星期再会谈。
可是一个星期以后,病人打来电话,说需要看牙科医师,暂时不能来做心理咨询。此后,三四个星期都没有消息。
医师觉得,可能上次会谈时追究心理问题的核心太紧促,病人可能不太放心,临时打退堂鼓,躲开医师一段时间。就好像病人遇到爸爸老同事,谈论到一些事弄得病人紧张,病人就赶紧采取躲避、离开的反应来处理其处境一样。
经过大约一个月以后,任丽华又打电话来,约定会谈时间,想再来看医师。由于医师推测任丽华忽然停止来看医师作治疗,有其特别意义,即想“躲避”一下会谈,以免谈到问题的核心,所以医师也就暂时不提起任丽华躲避会谈这件事。这次任丽华再来时,又像初次会谈时一样,从头倾诉她的紧张、发抖,不知怎么办才好的问题。
医师问她最近什么时候特别紧张,任丽华说,上个礼拜,公司有位同事结婚,大家去吃喜酒。有位男同事跟她同坐在一个宴席桌上,对她很好,常替她布菜,而且宴席完以后,还问要不要送她回家。她说当时自己两条腿都紧张起来,赶快说不要,自己跑回家。结果,隔天还不敢上班,请了病假,呆在家里一天。据任丽华介绍,这位男同事大概四十多岁,结了婚了,他的太太生病,所以那天他的太太没有参加宴席。任丽华依然强调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会紧张。医师觉得她好像担心什么事会发生似的,这得到了任丽华的确认,但具体问她什么事,答案依然是不知道。
医师:“他对你很好,并不会威胁你,加害你吧?”
任丽华:(突然笑起来。)“他才不会加害我,他对我殷勤体贴,好像对我有意思。”
医师:“那不很好么?”
任丽华:“那怎么可以,万一……”
医师:“万一怎样?”
任丽华:“万一,我喜欢上了他,那不就很糟糕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