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单亲家庭父子变情敌(3)

后来,父子俩和好如初,晓嘉回到了家,重新开始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解析

这是一个青少年成长问题。

恋师现象是青少年性意识、性行为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奇特现象,它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但这也是一种正常的情感。青少年时期是人的性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国外的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性的反感时期;第二阶段,对异性的狂热时期;第三阶段,浪漫的恋爱时期。由于在青少年后期,他们心中的父母形象变得从未有过的渺小,他们的独立意识变得强烈,逃脱家庭、远离父母监护的愿望膨胀,渴望着能重新选择一种活法。但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经验不足,束手无策的感觉困扰着他们,他们渴望理解与帮助。环顾周围他们发现,与自己朝夕相处,关爱关心自己成长,传道解惑的老师,有阅历,有才华,有智慧,充满成熟之美,很容易地占据了他们的心灵,成为他们崇拜的偶像。于是有一些学生对异性老师产生爱慕之情,执著地追求。在学生已经认为师生恋是违背社会道德时,炽热、痛苦的感情会影响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致不能自拔。

另外,青少年中出现的恋师现象,是恋母或恋父情结的另一种体现方式。人们的社会化过程是由家庭、社会、学校共同来完成的,性格的形成受家庭教育方式、父母的爱抚、家庭氛围的影响很深,父母的过分溺爱会造成孩子对父母的心理依赖,不能很好地完成自我成长。他们在潜意识中渴望得到父母般的关爱,对父母的爱很容易转移到关心爱护他的老师身上,并误把它当成一种爱情。

晓嘉对女老师的痴情和他正处于花季的年龄及童年经历有关。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婚姻意识在青春阶段有一个“向往年长者时期”,这个年长者不仅是关心自己成长的异性,而且颇具魅力。年幼的单相思者会对其产生偶像般的崇拜和依恋。又由于中学生涉世未深,交往不广,这支爱慕之箭往往会射到异性老师身上。这就是中学阶段的师生恋会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原因。

晓嘉对女老师情有独钟,潜意识里还有一种恋母情结。他在最需要母亲呵护的童年失去了母爱,以至“心里总有一个缺口怎么也补不上”,遇上了热情的“她”,这种未加排解的恋母愿望便不可抑制地表达出来。心理学形象地称此现象为“牛犊恋”,意即像小牛依恋母亲。

晓嘉对女老师的迷恋,其实只是一厢情愿的“恋爱错觉”。晓嘉认为老师对自己有绵绵爱意,其实对于老师来说,这都是一个师长的责任,从晓嘉的叙述里并不能看出老师对爱的回应。晓嘉对老师的情有独钟,和他童年失去母爱的经历有关。他心里一直希望有一个年长的异性能对他呵护关心,以至在青春期表现出对异性老师的爱慕和向往,这本是很正常的。但问题是这种盲目的单恋之火已让他“神思恍惚,成绩全面下滑”,并为此离家出走,这显然已经超过了正常范围。

另外,晓嘉和父亲之间关系的淡漠,也是导致晓嘉出现过激行为的原因。父亲终年忙碌,父子间只有物质上的供受关系,而没有情感的交流,这对于本已失去母爱,现又处于青春期的晓嘉来说,无疑造成了他情感上的真空。

师生恋在步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中并不罕见,其中以单亲家庭的子女居多,这和他们情感上的失落孤独有关。作为相依为命的父子(女)或者母女(子),经常的交流是必须的。在孩子心里,亲情的慰藉远远胜过物质的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