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节:抑郁而死的产妇(1)

抑郁而死的产妇

她从14岁开始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个女儿,直到40岁终于得偿所愿。然而产后,她甚至连看都不愿看女儿一眼。从一栋高楼跳下之前她留下字条:告诉女儿,我很爱她……

M太太出生于富裕大家族,聪明而漂亮,从小就受到了良好教育,一个朋友曾开玩笑地说,在她身边站一下都能美上三天。然而当其他女孩子都在慷慨激昂畅谈未来时,成绩优秀的M太太却沉静自若地宣布,她将来要做的就是好妻子和好母亲,她从14岁(上中学)时就决定用自己最喜爱的季节“夏天”作为未来女儿的名字。进入大学后的一天,她外出购物,看到一个粉红的古色古香的碗,非常喜欢,立刻买了下来,给自己未来的女儿使用。

女儿就是M太太毕生的期盼,可学业事业都顺利的M太太,惟独这个毕生的期盼迟迟不能实现,这令她痛苦不堪。

她的第一次婚姻只维持了4年,由于没有孩子与前夫分手。不久,M太太遇到了泌尿学医师S先生,当S先生第一眼看到M太太时,就认定M太太是自己的妻子。当年,他们就结婚了。但婚后3年,她都没有怀孕,服药也无济于事。M太太只好接受现实,专心抚育S先生前妻生的儿子A。可就在这时,她发现自己可能怀孕了,于是立即跑到沃尔玛超市买了一个怀孕测试器,激动地在超市的洗手间里就做起了测试。

怀孕后,M太太表现得更加有条不紊。她在纸上写下了一件件要和未来孩子一起做的事情。当M太太在产房里挣扎19个小时生下女儿时,她已经40岁了。女儿的洗礼仪式上,M太太坚持不要朋友们送礼物,而要他们每人送她一条如何当好母亲的建议。

两天后,S先生和M太太带着女儿回到了位于湖边的红砖别墅。一周后,她的大学好友打电话问候她,却意外地听到了她闷闷不乐的声音。M太太告诉她,“我不错,只是感觉很累。”接下来,M太太用近似耳语的声音说,“我现在才知道,我并不喜欢这样。”好友问道,“你不喜欢怎样?”M太太回答:“不喜欢做母亲。”

产后的M太太,在一本爸爸送给她的褐色日记本上这样叙述了自己的感受,“一天,我醒过来,在房间里到处走动,感到疲劳。感到有人重重地敲打我的头部,我顿时心烦意乱。我的整个生活都被改变了……”

产后没多久,S先生常常发现,深更半夜M太太坐在床边,而他们的女儿正在熟睡。还有一次,M太太和女儿在沙发上睡觉,女儿滑下来了,放声大哭,S先生听到后,赶紧过去哄她,而M太太却坐在一边发呆,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M太太不断改变女儿的食谱,并坚持认为女儿哭闹,是别人造成的。

M太太这般表现,S先生认为是不适应,而一直帮着照顾孩子的M太太的舅妈和伯母,则认为她患了轻微的“婴儿忧郁症”。但细心的母亲却发现女儿有些不对头,她劝女儿去医院检查。但M太太坚持等到6周后的产科复查。

4月初,母亲把M太太和5周大的外孙女接来和自己同住。她发现当婴儿在摇篮里哭闹时,M太太会将她抱起,哄她入睡,但行动机械、神情茫然。这时的M太太还总是告诉母亲,邻居对她很冷淡,认为她不是一个好妈妈。4月6日,母亲陪女儿去医院复查,当医生问M太太感觉如何时,她回答:“没有希望,感觉一点也不好。”从那以后,M太太变得更加烦躁不安,每天在房子里不停地走来走去。周日早上,S先生一觉醒来,发现M太太不在身边,便立刻出去寻找,却发现M太太正从湖边往回走。当天上午,S先生陪她来到医院,这次,医生将她留在了精神科。

医院的病历显示,M太太始终要求自己,做母亲应该像做其他事情一样成功。即使坚持不下去,也不能向任何人倾诉绝望的情绪。但现实中,她还是将“自己对不能履行抚养子女的义务感到日益不安”的心里话告诉了医院的义工。

M太太在日记中写道,“我不知道该怎样向别人解释我到底怎么了,疾病让我麻木,不知哭笑为何物,不能好好吃饭,工作,照顾家人。我就像一具行尸走肉,活着对谁有好处呢?

在7周的时间里,M太太先后进了3家医院的精神科治疗,每次的程序都差不多。但是,M太太的状况日益恶化。当快要出院时,她看起来好一点了,可是一回到家里,她就和以前一模一样。当母亲再次带女儿去医院治疗时,M太太告诉医生她已经一星期没吃饭了。她说她想吃,但是,她无法咽下去。由于脱水,当天晚上她就被安排住院。这次精神病专家为她换了药,并且决定给她实施“电休克疗法”。

被认为过于暴力和残忍的“电休克疗法”一直很少使用。这种疗法是让病人在麻醉状态下接受强电流的刺激,使大脑进入短暂休克状态。没有人知道为什么电休克疗法可以缓解精神病,但这种方法确实有效。病人在2到3周要接受5到12次电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