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才

中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它缺人吗?不缺!我记得去年在报纸上看到的一组相片,一个企业的招聘专员在厦门招20个人,往台上一站,台下黑压压一片,招20多个人,收到简历至少200份,招聘现场人挤人。如果你喜欢逛商场,随便什么时间到广州的天河城百货或“广百”去走一遭,购物的人都是摩肩接踵。这么多人,难道还缺人?

但事实上,企业不仅是缺人,而且是非常地缺人。我在做咨询的时候,遇到过很多这样的老板,他说这个项目很好,绝对有钱赚,但是没有人。在浙江有一个做红木家具的老板,看中了蒋介石故乡慈溪的一块地,他说通过市场调查、数据分析,去那里做房地产绝对赚钱。我说既然赚钱为什么不做呢?他说没人啊!符合条件的人很难找到。

企业缺人,缺的是符合条件的人,缺的是人才。许多企业有看好的项目,有人投资,但是没有合适的人才去运作,一切就都是空话。比如,一个上海的企业要在武汉成立一个分公司,或者是在青岛、厦门成立一个分公司,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谁去当这个分公司的经理。每个企业在运营一个项目的时候第一个需要研究和考虑的事情总是人的问题。

有了人之后,就有了许多的可能;但人并不等于人才,其创造的效能也是不同的。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句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所谓臭皮匠,自然不是能力强的人,他是能力很一般甚至是连一般都称不上的人,这样的三个人,他们的能力真的可以与能力很强的诸葛亮画等号吗?

中国有这么多的人,是否意味着可以顶得上那个诸葛亮?

恐怕未必!

史有曹操,谋士云集,遭遇诸葛亮,赤壁一战,即三国鼎立;孙权,手下的人也不少,遭遇诸葛亮,舌战群儒,最后孙刘联合;再说刘璋,遭遇诸葛亮,即成都陷落,才有了蜀汉政权。

三个臭皮匠,他们的智慧合起来,如果只是简单地相加,必然很难超过一个诸葛亮的智慧。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管理的期望;而三个臭皮匠不敌一个诸葛亮,是管理的现状。而企业的现实是:管理好了,强将手下无弱兵,各个小兵都能成为人才;管理得不好,强将手下个个都是弱兵,而且强将的能力也难以得到发挥。

人才不仅是英雄人物

诸葛亮是个人才,但是一个人能发挥的作用总是非常有限的。当企业规模壮大时,就会需要越来越多的诸葛亮,而不是一个凌驾于团队之上的诸葛亮。

之前我们讲了,东方有个胡雪岩,做生意是万里挑一的厉害,一个人就创造了不计其数的财富,是个难得的人才。西方也有这么一个人,他的名字叫亨利。

亨利是什么来头?

他是杜邦公司的第二代掌门人,这个人也是一等一的厉害。

历史上的杜邦家族是法国王室贵族,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老杜邦带着两个儿子伊雷内和维克托逃到美国。1802年,儿子们在特拉华州布兰迪瓦因河畔建起了火药厂,时值美国统一战争,杜邦靠卖火药发了财。

整个19世纪中,杜邦公司基本上是单人决策式经营,这一点在亨利这一代尤为明显。

亨利是伊雷内的儿子,军人出身,由于接任公司以后完全是一套军人派头,所以人称“亨利将军”。在公司任职的40年中,亨利挥动军人严厉粗暴的铁腕统治着公司。他实行的一套管理方式被称为“凯撒型经营管理”。这套管理方式无法传输,也难以模仿,实际上是经验式管理。公司的所有主要决策和许多细微决策都要由他亲自制定,所有支票都得由他亲自开,所有契约也都得由他签订。他一人决定利润的分配,亲自周游全国,监督公司的好几百家经销商。在每次会议上,总是他发问,别人回答。他全力加速账款回收周期,严格支付条件,促进交货流畅,努力降低价格。在亨利接任杜邦时,公司负债高达50多万美元,但亨利后来却使公司成为业界的首领,以此可以看出他的个人能力。

在亨利时代,这种单人决策式的经营基本上是成功的。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公司规模不大,直到1902年合资时才2 400万美元;第二,经营产品比较单一,基本上是火药;第三,公司产品质量占了绝对优势,竞争者难以超越;第四,市场变化不甚复杂。另外,这与“将军”的非凡精力也是分不开的。

直到72岁时,亨利仍然不要秘书的帮助;任职期间,他亲自写的信不下25万封。

但是,正因为这样,亨利死后,继承者的经营终于崩溃了。(杜邦公司的第三代掌门人采用了集团式管理经营体制,将杜邦又挽救了过来,这是后话。)

在创业期,往往一个人,加上适当的钱,一个公司就可以运转起来,依靠个人的能力?企业可以生存得很好;而企业到了发展期,一个人的智慧产生的作用就很有限了。企业要发展,不能仅仅依靠英雄人物,而是要靠各行各业有着聪明才智、忠诚度高、能为企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