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蠢的正所长

然而,有些企业的领导者总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在这个行业里干了很多年,技术上是这个行业的行家里手,管理上也是阅人无数,但凡与工作相关的就没有他不懂的,在他们眼里,没有人才,只有外行。由于缺乏归零心态,他们看不到他人的长处,从而在自己所不知道的世界里止步。这里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

有一个卫生所新调来了一位所长,此人经验丰富、学识渊博,因此自视甚高、十分傲慢。

一天,新所长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两位副所长也在那里钓鱼,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心想:“这两个‘马仔’,有什么好聊的呢?”

正想着,过了一会儿,只见其中的一位副所长放下钓鱼竿,伸伸懒腰,“噌噌噌”地从水面上大步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

新所长瞪大了眼睛看,眼珠儿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个池塘啊!

副所长上完厕所,又是“噌噌噌”地从水上飘回来了。

“怎么回事?”新所长心里打了个大大的问号,碍于脸面,又不好意思去问:自己堂堂一个正所长,功夫不如副所长,面子上挂不过去。

又过了一阵儿,另一位副所长也站起来,走了几步,“噌噌噌”地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新所长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难道自己到了一个江湖高手云集的地方?”

要命的是,新所长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的话路也远,怎么办? 他也不愿意去问两位副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就往水里跨:我就不信两个副所长有本事水上飘,我堂堂一个正所长还不及那两个小毛头儿!

接着,只听“咚”的一声,新所长栽到了水里。

两位副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新所长反问他们:“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两位副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新所长闹的笑话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其实很常见。许多企业的领导者都缺乏归零心态,他们一方面认为自己懂得比别人多,不屑于接受别人的观点;另一方面,某些能力稍差的领导者又缺乏自信,为了巩固权力及保持威严形象,他们视“归零心态”如洪水猛兽。

我有一个客户,我和他们公司的几个中层领导聊天,他们向我抱怨老板不授权,说老板太精明了,简直是各项全能,小到办公室的杂事,大到战略规划,一律都要管。他们让我劝劝老板,说“这帮兄弟”还是很乐意为他分担的,不要一个人那么累。我就问他们老板:你怎么不授点权给下属呢?他说不是自己不想授权,谁不想轻松?!关键是他们的能力实在不敢恭维,很多事都搞不定,还得自己亲自抓。我说:既然他们做不好,你去找做得好的人来做啊。他说:找不到,能有他的经验、学识、智慧的人至今都找不到。

这是一个认为缺了自己地球会停止转动的领导,他不喜欢他的部属自己不声不响地把工作做好;他喜欢报告,大大小小的事都要由他亲自“拍板”,不然就不放心。这也是一种管理方式,不过在这种心态下,领导要被累死,下属要被困死。领导的时间总是有限的,要是让有限的时间被各种事务性工作填满的话,就会很影响管理的效率。而这样下去,下属也失去了许多在工作中学习的机会,人才也会变成庸才。

如果某个领导认为自己的智慧可以大于整个团队的智慧,这不是企业的幸福,而是企业的悲哀——得到一棵树,却丢掉了整片森林。一个能力超群、事必躬亲的领导者肯定缺乏归零心态,他们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无人能超越,其结果就是使手下的人成了懒惰的庸才。

在小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给我讲过一个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在古代男耕女织的社会,衡量女子贤德的标准就是看“女红”,也就是针线活儿了,哪家闺女的针线活儿手艺棒,就说明这家教女有方,上门迎亲的人也就多。照此传统,如果母亲的“女红”好,按理说成功经验会教给下一代,下一代更出色。但奇怪的是,现实情况恰好相反,母亲越能干,女儿反而不能干。为什么呢?当能干的母亲让女儿学习刺绣时,总是要求很严格,女儿一开始学总是做不太好的,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哎呀,你真笨,怎么做得那么难看,应该是怎样怎样。”时间一长,每次女儿动手都会遭到母亲的斥责。最后,女儿索性不动手,全由母亲代劳——反正母亲总能做得又快又好。而不能干的母亲怎么做呢?每次女儿学习刺绣,她根本不会在意她做得好还是不好。女孩儿这样实践很多次后,她就越做越好了。

能干的母亲却教出了不能干的女儿,这也是母亲不能用归零心态来看待问题而造成的后果。古人有云:富不过三代,也是同样的道理。企业老板如果不能用归零心态来看待人才,就无法发现人才的长处,也难以提高他们的工作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