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一叶知秋 第9节(1)

首例炕头手术成功后,一些人就筹划起第二例,第三例……越想越大,恨不得把心脏手术都搬来做。这些异想天开的人都不是干外科的。但无论如何,他们毕竟是怀着一颗火辣辣的心,想多给山区贫苦老百姓解除点病痛。在这一点上,凡是到过山区医疗队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田定准备返回自己点儿上的前一天,我和他不约而同地找到梁头,又不谋而合地谈到同一个问题。

“下一步怎么办,就这么一例一例地做下去?”我总会抢在田定前面发言。

“怎么,撤了?”当头儿的当然是想乘胜追击,决不会见好就收。

“开了头,还能撤?我是问计划是什么?”

“计划就是扩大战果,现在不正在报名排队吗,有些村虽然有要求,但没条件,不能有一个算一个。”

“我就是这个意思,不能扒拉人头。杜大娘手术成功影响挺大,但究竟这只能算个中等手术,又在颈部,血运好,感染机会少。何况咱们花了多大的力气,做了多少准备,才得到这样的结果。咱们不可能个个都这么干吧。”我相信一步一个脚印是有道理的。

“我明天就回点儿上去了,在那里可以开展一些手术。我有几例适合做的病人,手术大小也就算个中等。想最多一周做两例,有两三周足够了。”田定在准备着扩大战果。

“你对整个医疗队开展炕头手术的计划怎么考虑?”

“我和纪大夫想法一样,千万别来热胀冷缩。如果不谨小慎微地开展,只要有一例出事,就难以收拾。”

“人家评价你的‘剃刀片手术’是胆大心细,怎么现在又谨小慎微起来了?”梁头似乎想用打桥牌的逼迫法,迫使田定拿出点儿好主意来。

“我早就说过,那是逼上梁山,算不上什么胆大心细。既然现在是运筹帷幄,那就不要自己逼自己了。”田定不为梁医生所逼,梁头有他作为领导的考虑。

人是脑子最发达的高等动物,矛盾思维特别多。当你大胆涉险成功后,却会变得怯懦,再度同样涉险时,反而却步不前。局外人仅仅是听到看到,反而能勇往直前,无所顾忌。做炕头手术既算不上涉险,也够不上冒险,只能说担着风险。但都在提心吊胆。手术成功了,皆大欢喜。可是让你再做同样的手术时,你更加提心吊胆。为什么?因为你做这样的手术,是在相对不合格的条件下完成的,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决定的。你能说没有一点点冒险的味道?你能说没有一丝丝涉险的气氛?我和田定一样,既认为炕头手术该做,也认为不该做。问题是有没有办法把该做的成分变大些,把不该做的成分缩小些。

“有了!”

“什么有了?”他们两位并不清楚我脑子里的一闪念是什么。

“咱们固定一个地方,把能凑的条件全都凑到一起,再把需要做,应该做的手术病人集中起来。至少相对的安全度就大多了。”

“建立手术室,成立手术队?”领导的责任来了。

“对病人来说,这比去县里,去城里容易多了吧?省钱多了吧?”田定也赞成我的建议。

“再说说看。”

“把手术室搞得严密些,消毒条件健全些,从医院,或者是县医院调一台麻醉机,简易高压消毒锅。这都是可以办到的。”我又补充了若干具体措施。

“我已经看到过好几例病人,不能在炕头做。如果能建立起一个简易手术室,问题就解决了。”田定的风帆已经入港。

“你想做多大的手术?”决策人接近于拍板了。

“我可不是大包大揽,那就太脱离现实了。我举个例子:在点儿上见到一个小伙子,双胞胎,是弟弟,得的是‘横膈膜疝’。这病极少见,听起来也挺吓人的。胸腔和腹腔通了,肚子里的脏器进了胸腔。病人没法劳动,不治就废了。修补横膈疝,要打开胸腔,手术好像挺大,但是出血并不多。关键是需要气管插管,用麻醉机辅助呼吸。像这样规模的手术我是敢在简易手术室里做的。”田定胸有成竹。

“规模也不小啊……”梁头打断了田定的话。

“我还必须补充一句:如果病人有条件去城里或者县医院的话,我决不会在这儿做。”田定又抢过了被打断的话茬。

“这个前提早已经明确了……”

“不,还必须声明。不然的话,准会又有人说我在拿病人练手啦。”田定再次抢着说。看起来对前次“剃刀片手术”遭人诋毁后,一直耿耿于怀。

“现在不是探讨探讨吗,真到了手术该做的时候,你再声明也不迟嘛。”领导推了个云手。

“前车之鉴,永?不忘,大有必要。”我代田定把领导的云手挡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