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诺亚方舟 第14节(4)

“对啦!”我茅塞顿开。

“什么对啦?”

“两大问题的第二项是医生的临床思维应该更具有逻辑性,不,是辩证思维。如果没有辩证思维,就难免会被老虎吃掉。对不对?”

“哈哈哈哈。”两人又会心地大笑起来。

“你怎么总不想放过那位梁老师呢。”

“不不,绝无此意。临床上因为主观臆断而造成的闪失、失误、失败难道还不值得警惕吗?做外科大夫的,有几个能拍胸脯说他从未失误过?老虎吃人是咎由自取。”

“书归正传。这本书不能干巴巴的只有文字,还需要病例、图片、X片等辅助材料,咱们分别搜集,再从中挑选。成吗?”田定其实已经是胸有成竹了。

“个人的经验要写进去吗?”

“当然。而且要重点写,成功的,失败的都要写。关键是客观、辩证。你刚刚提醒了我辩证这个词。有些人好像特别烦这个词,说什么我们是从事应用科学的,不要拿哲学名词吓唬人。其实,我们这些给患者治病的医生,要是没有点哲学头脑,充其量不过是个修理匠,把人当桌椅板凳来修理,说得难听点儿,没准还把人修理成了桌椅板凳。”田定确实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想法。

“你这话也太损了点儿,外科大夫听了非骂你不可。”

“骂我的多半是曾经把病人当成桌椅板凳来修理的医生,别的医生骂不着我。”

“辩证法又在这里用上了。”

“一年来,我是因祸得福。由于我只能在门诊看病,逼得我倒找出了一些门诊治病的规律和特点。比方说,肱骨上端骨折,粉碎性的。现在普遍认为必须手术内固定,否则关节功能肯定严重受限。如果我还有手术权,我也会很自然地把他收进病房,手术治疗。但有的病人坚决不同意做手术,我才试着在门诊用非手术的方法给他治。我指导病人做体疗,开始三天一复查,后来改成一周,必须依照我的指导进行,循序渐进。居然三个月以内,不但骨折愈合,而且功能几乎是百分之百地恢复。”

“我也遇到过同样的病例。山区的病人往往没有那么多钱治病,我们也尽量采用非手术治疗。”

“到现在为止,这样的病人经我手治愈的已经有十六例了,多半是老太太。我已经总结出了明确的适应症。通过这组病例,我有了三条新的认识。第一……”

“手术适应症是相对的。”我抢先说了出来。

“没错,这是咱们的共识。适应症是人定的,人的认识是有限度的,也是有时间性的。千万别把适应症变成戴在自己头上的紧箍。第二,康复,无论是理疗也好,体疗也好,都是骨折治疗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不应该把它当成辅助手段,所以骨科医生必须懂得康复、设计康复、指导康复,并且监督康复。”

“这点也是共识。骨科医生多年来的偏执病就是:做完手术,就完成了治疗任务。术后的康复不是交给康复科,就是干脆扔给病人自己,好赖与己无关。”

“要改变它还需要下大工夫,先得造舆论。第三,医患关系的改善。你对我所说的抢救李栓的过程中,那种不同凡响的医患关系确实让我很感动。联想到我在门诊治疗的那十六位骨折病人,医患关系也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

“可以算得上是从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范例。我想在门诊会引来不少闲话吧。”

“哪能没有。最关键的一条就是:没那么多闲工夫。没错,很多人觉得天天看门诊要耽误下班。所以,我作了几周的统计,结果是我的门诊量一个也不比别人少,而我基本上能按时下班。”

“你的窍门是什么?”

“我总结了几项,说给你听听:一……”

我忍不住笑了出来。

“又有什么可笑的?”

“你不知不觉地在效法梁老师,当心老虎。”我松弛了一下神经。

“我讲的是辩证法,老虎不吃我。我接着说,不许再打岔。第一,从病人入门开始,我就开始了对病人的诊察,病人的神情、姿势、步态都能够提示一些诊断的线索。第二,询问病史和体检齐头并进,相互补充,相互引导。这样才能抓住要害,节省时间。第三,影像学和化验报告是参考,一定结合病史和体检综合考虑。不然,容易上当。”

“这又是标准的辩证法。”

“第四,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给病人交底。病人反反复复来复查的原因,有许多是没底,老悬着一颗心。当他实实在在地明白了自己的病以后,就用不着老看门诊了。至于如何交底,是直接谈,还是和家属谈,那是方式问题,里面同样有不少窍门。”

“你说的这些正中要害,可惜现在又能说给谁听。我建议你想想,如何把这些体验和思考写到你的书里面去。”

“怎么写?”

“揉进去写。”

“对,揉进去写,有道理。我还需要再琢磨琢磨。我们一起来。”田定抬头又看了半天西面天空,仍未找到那颗闪亮的明星。“已经下半夜了,明天还要给纪萌去查体,回去吧。”

第二天,纪萌的检查结果带给我莫大的安慰,比一周前的检查明显好转。大家一致的意见是,只要离开所在地,不至于发展。这就决定了纪萌必须离开山区,到地区去上学。如果说该跳的话,那就让孩子先跳出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