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诺亚方舟 第5节(1)

轮到我值班看护水源了,真有缘分,又和桑达搭上了伴。他似乎有无穷无尽的小道消息,是个关不住的话匣子。这一夜不必发愁犯困了。说来也怪,没人能够说得清,他为什么一个人下来。他喜欢和人聊天,而且什么事都愿意插一杠子。但从来没有人嫌他、烦他。也许是由于人们总能从他的言谈举止中,体会到他所特有的那股子热情。这次初到西北山区,他又不失时机地崭露了一次头角。

为了尽快和当地的老乡打成一片,桑达用了比别人多得多的时间去串门,学说当地话。听到人家说笑中,常有一个什么“骚情”“骚情”未见原字,属贬义,卖弄风情的意思。的词,不甚了了,就向一位大嫂请教。一屋子的人笑得前仰后合,只是不肯回答。不料桑达穷追不舍,还是那位大嫂收起了笑容,一本正经地回答道:“就是客气的意思。”桑达仍不罢休,又紧着追问:“那有什么好笑的?”大嫂板起了脸说:“没人问这个,是你问得可笑。”桑达觉得无趣,只好搭讪着说:“我无知,我无知。”看看没人接话茬,就起身向着大嫂点了点头,和颜悦色地说:“大嫂忙着,我走了。”大嫂也起身相送,说:“走好。”桑达受宠若惊,急忙回应说:“不客气,不客气……不不,不对。别骚情,别骚情。”哄的一声,满屋子的善意喝彩。桑达急忙补充道:“大家都别骚情,我也不骚情,都不骚情就不见外了。”幸亏乡亲们没弄懂“见外”是何所指。桑达才得以抽身离开。不过,桑达又一次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桑达先我来到水源点,带来了两件军棉大衣,为的是夜里防寒。的确,虽然只是初秋,在这旷野里,太阳一落山,就像是进入了冬天。本想寻摸些木棍,烧起篝火取暖。但其实应该想得到,即使这是一处独有花草的圣地,也捞不到半根柴火。好在我带了一大暖瓶开水来,还有一只当时极其稀罕的保温杯,两人共享吧。四个熟鸡蛋,半夜充充饥,不亦乐乎!

天已经暗下来了,对面山坡的半山腰上一个接一个的窑洞还历历在目。桑达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数着:“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

“有完没完,有什么好数的?”

“你可不知道这些窑洞的来头。”

“来头?”我一头雾水。

“别看现在空空荡荡的,大跃进的时候,这些窑洞可住满了人。”

“住这儿干吗?”

“你又不知道了吧?听我慢慢道来。”

“你又是从那儿淘换来的小道消息?”我已经给自己猎奇的热情降了温。

“你还别不信,千真万确。”桑达故意摆了个谱,端起我带来的保温杯,端详了一会儿,转了话题:“此杯不同寻常,来路值得推敲。”

我知道他在卖关子,不去接他的话茬儿。从袋里掏出个鸡蛋,敲了敲皮……

“哎,哎,哎,独吞哪!”桑达果然沉不住气了。

“说正经的。”我边说边从口袋里又掏出个鸡蛋给了桑达。不料他竟把鸡蛋揣进了口袋,

又自己找了个台阶下:“说完了再吃不晚,无功不受禄嘛。”

“话说当年,”桑达启动了他的评书开场白,“超英赶美,人人意气风发,红旗漫卷,个个斗志昂扬……”

“行啦,行啦,这儿就我一人,再没别人听你的专场演出。”

“粮食亩产万斤,钢铁日超千吨。”桑达一旦入闱,就无法自拔,“你追我赶,争拔头筹。破纪录者扬眉吐气,落人后者捶胸顿足。可怜这西北山区,土地瘠薄,资源匮乏,纵然夜以继日,拼死奋战,也难如人愿。有道是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鸣。正在万般无奈之际,突然闪出一员福将,此汉身高六尺,膀大腰圆,声如洪钟,对着大伙儿瓮声瓮气地说:下面有宝!”

“哪儿?”我居然乖乖地掉进了桑达所设下的迷魂阵。

“就在脚下。”桑达继续捏着鼻子瓮声瓮气地说。

“在这泉眼底下?”

“以此为中心,方圆十里,遍地是宝。”

一提到这口泉水,我的心一下子就缩成了一团。明明知道桑达是在装神弄鬼,夸夸其谈,却仍然深陷在他的沼泽地里无力自拔。我急于想知道和泉水相关的事,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在北京的时候,我从未把桑达的话当真过,好像有点瞧不起他。下来以后,才发现他很不简单。表面上大大咧咧的,可许多事情桑达经常先知先觉,甚至有八九不离十的预见。最要紧的就是他说的全都是真的,没听他编过假话。难道今天他纯粹是逗闷子开玩笑?

我哼了哼,一本正经地说:“越说越邪乎。”

“非也!我虽然说得天花乱坠?但事实有据可查。”

“哪儿来的小道消息?”

“听当地干部说的。时间、地点、当事人样样俱全。”

“是谁?”

“你想干吗,办案哪。那好,你说说上面那些窑洞干什么的?”

“别打岔。到底是什么宝?”

“油!”桑达拉长了声调说出了这个让人难以捉摸的词。

“什么油?”

“反正不是花生油、菜子油。”

“难道是石油?”

“再猜猜。”

“那还能有什么别的。”

“一说有宝,一下子就传遍了全区,于是,四面八方,争先恐后地跑到这里来了,挖出了窑洞,掘地三尺,鼓足干劲干了起来……”

“别溜号,到底是什么油?”

“铀,造原子弹的铀,铀矿。”

“胡说八道,这玩意能随便采吗?纯粹是胡说八道。难道没人来制止吗?”

“这么折腾还能不惊动上面,不久就制止了。所以那些窑洞就空下来了,再没人去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