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节:好好活着是一种生活方式(6)

从此,庭园中恢复了往日的幽静,苹果树依然果实累累,不再饱受摧残。

聪明的老人为了对付贪心的小孩,在原本只为了兴趣而快乐的事物上加入酬劳,再假以时日,使酬劳逐渐降低,终而使兴趣失去了;原本能够使自己快乐的游戏,也因酬劳的失去,而再也没有任何乐趣可言。

或许不只小孩子是这样,在我们许多的工作上也常能发现这种结果,因为金钱的缘故,而使我们原本热爱的工作失去了魅力。

然后,人们开始诅咒金钱是万恶的,因为加入金钱,而使得单纯的工作兴趣不再有意义。事实上,金钱非善也非恶,贪财才是万恶的根源。真正犯错的,并不是金钱,而是我们对工作与金钱的态度是否正确;是我们对付出与获得的心态能否达观。

我们可以再一次去审视自己的工作,清楚地分析出自己为何要从事这项工作,而这项工作的最终目的何在。然后回想自己从事这项工作时起初的心愿;紧紧把握住这份心愿,就能不为起伏不定的酬劳所迷惑,从而能从工作中获得最大的乐趣。

莫为金钱所产生的阻碍而使我们原本单纯热爱工作的心态丧失了。时时弄清楚自己的定位,就能在工作及日常生活中获得极大的快乐,而这份快乐,也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人缘和更大的财富。

在人生的旅途中,最糟糕的境遇往往不是贫困,不是厄运,而是精神和心境处于一种无知无觉的疲惫状态。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美国《幸福》杂志曾在征答栏中刊登过这么一个题目:假如让你重新选择,你做什么?一位军界要人的回答,是去乡间开一个杂货铺;一位女部长的答案,是到哥斯达黎加的海滨经营一个小旅馆;一位市长的愿望是改行当摄影记者;一位劳动部长是想做一家饮料公司的经理。几位商人的回答最是离奇:一位想变成女人;一位想成为一条狗,更有甚者,想退出人的世界,化为植物。其间也有一般老百姓的回答,想做总统的,想做外交官的,想做面包师的,应有尽有。但是,很少有人想做现在的自己。

人有时非常矛盾。本来活得好好的,各方面的环境都不错,然而当事者却常常心存厌倦。对人类这种因生命的平淡和缺少激情而苦恼的心态,有时是不能用不知足来解释的。

我曾对住在森林公园的一对夫妻羡慕不已,因为公园里有清闲的空气,有大片的杉树、竹林,有幽静的林间小道,有鸟语和花香。然而,当这对夫妇知道有人羡慕他们的住所时,却神情诧异。他们认为这儿没有多少值得观光和留恋的景致,远不如城市丰富有趣。

当时,我的感觉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这对夫妇对这儿太熟悉了,花草树木,清风明月,在他们漫长的日子里,已不再有风景的含义,而是成为习以为常的东西。《幸福》杂志上的那些部长、商人及平民百姓们,之所以不愿做现在的自己,与住在森林公园的那对夫妇一样,是对长期拥有的那片风景,已经习以为常,风景已不再成其为风景了。

在人生的旅途中,最糟糕的境遇往往不是贫困,不是厄运,而是精神和心境处于一种无知无觉的疲惫状态。感动过你的一切不能再感动你,吸引过你的一切不能再吸引你,甚至激怒过你的一切不能再激怒你,这时,人就需要寻找另一片风景。

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追求知识,挣脱旧我,纯洁精神,净化灵魂,升华自己。其实,深究其根源,也是因为熟悉的地方已没有风景了。

一切追随你的良知,一切遵循自然之理,做你该做的事,也许一些美好之事不经意间便水到渠成了,而且这样得到的美好反而更稳固。

自然即美好

父亲叫儿子整理庭院。儿子清扫后,父亲说:“不对,不对。”于是儿子又做一遍,父亲仍旧不满意。儿子不得不又将台阶清理得一尘不染,把所有的枝叶再洒过水,扫得连一片落叶也没有。父亲还是说:“不行。”

儿子问道:“到底怎样才满意呢?”

于是,父亲走入园子里,用手摇晃着树木,树上飘下了些许枯叶,父亲才说:“这才是我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