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赵本山“卖脸”(2)

赵本山几次在春晚上对铁岭的宣传,使很多南方人误以为铁岭真的是仅次于沈阳的大城市。这样的宣传也给赵本山带来了很多间接的回报,铁岭上至政府官员下到平民百姓都对赵本山津津乐道,这也为他日后在铁岭的很多生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年,赵本山也做运输生意,他在做煤炭生意时发现经营长途运输业务也挺赚钱,于是和几个哥们儿一起顺带搞起了运输业。

做煤炭买卖,运输费用就是较大的成本构成,与其让别人赚这笔钱,还不如自己来,同时还可以多做一个业务。那时的赵本山就已经非常善于经营了。不过,这段经历的细枝末节到今天也鲜为人知,不管是赵本山本人,还是他周围的朋友,都对此讳莫如深,不太愿意说。这也不奇怪,虽然这种倒卖生意和其他富豪的早期原罪相比,没有多少违规的东西,但是对中国早期商业环境有所了解的人,应该都可以理解。

后来,又有一个开办山楂罐头厂的老乡找赵本山,说山楂罐头卖得费劲,想改做果茶。赵本山就投入了一两百万元,帮对方清了存货。此外,赵本山还做过木材、钢材生意。这些生意,他几乎没赔过。几年下来,他的资产上了千万,《福布斯》杂志算出他的身家1300万元大概就是这个时期。

赵本山在接受《创业家》杂志记者刘涛的采访时称:“那时候,我的状态就是一‘公关小姐’,公司里的事儿,我不去,不好办。我是想赚点儿钱,积累点儿,拍些东北戏。”

这个时候的赵本山还处于“卖脸”的初级阶段,具备了一名公关人员应有的素质。他本身就是语言天才,一说话就能把人逗乐,谁都愿意和他在一起唠嗑、喝酒。他的酒量惊人,能喝多少酒,一直是个谜,因为从来没有人看他醉过。之前提到他喝7斤白酒赢一辆车的事,也有人亲眼目睹他喝完半斤多白酒后直接上剧场拍戏的场景。

不过,赵本山这个阶段的生意,很难说得上顺风顺水,这些生意虽然来钱快,但也不好经营。“做煤炭不费劲,往外卖才费劲,很多人欠你钱,不还款”。一句话,还是人情生意居多,不稳定性很大。

更让赵本山头疼的是管理问题,由于没有主营业务,生意全靠关系来维持,因此,整个公司的管理也很混乱。后来赵本山自己回忆,那时自己跟《刘老根》中创业初期的刘老根差不多,自己的哥哥、小舅子、媳妇都在公司里边,还好最后媳妇主动要求退出,之后各个亲戚才陆续退出。

那时候赵本山的公司在性质上接近官倒公司,靠着名气和自己的这张脸,将信息和资源等进行对接,以获取利益。

煤炭和运输行业在1993年的中国充满了各种不稳定因素,特别是在东北这个重工业区域。这些不稳定因素导致业内有太多不足以为外人道的东西。不过,赵本山的这段经历对其日后事业的扩展帮助较多,除了获得创业的第一桶金,更多的是积累了和各种社会潜规则打交道的经验,以及讲求江湖义气的人脉关系模式。而且,如何将名气转化成为财富,想必赵本山已有心得。

幸运的是,赵本山没有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后,他便开始寻求自己的主业。之后的故事众人皆知,他最后选择了二人转作为其商业王国最重要的基石。不过,在以二人转为主体的业务还没有形成产业链时,赵本山其实别无选择,只能继续用他那张老脸去换取注意力,换取可能对其商业王国有价值、能形成支撑的业务,不论是短线的广告业务,还是长线的办学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