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赵本山被辽足闪了下腰(3)

不过,即便有那么多劝阻,赵本山依旧对外宣布出任辽宁足球俱乐部的董事长。

是什么促使赵本山不管各种劝阻,铆足了劲要趟辽足的浑水呢?

我们不妨用排除法来分析。很显然,不是为了名,辽足虽然先后出了不少国脚和明星球员,但比起名震关东,自称为中国最具知名度演员的赵本山来说,实在没有依靠辽足来帮助自己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必要。

也不是为了能在足球上赚到钱。在中国搞足球到现在都是一个烧钱的生意,玩得好的都是有着国有企业背景的鲁能等球队,中国足球只在理论上是一个来钱的生意,而且这种理论到现在都和现实有着巨大的差距,而在当时,更是一个只见投入、不见产出的无底洞。赵本山在公开场合说过,“我赵本山来辽足不是为了赚钱的,只会往里搭钱,我也不缺钱”,虽然事后不是那么回事。

赵本山显然也不甘当活雷锋。他有古道热肠的一面,但此时的本山大叔已经是个商人,还是一个农民出身的商人,他打小算盘的能力远超他人,他是不可能做亏本生意的,这是他的商业底线,也是他做事情的基本原则。

说来说去,赵本山进入辽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辽足是门生意,即便本身商业气息不浓,但能对赵本山的其他业务形成支撑,算上去也是能赚到钱的,做不到这点,他是不会和辽足一起赔钱赚吆喝的。

按照赵本山最开始对媒体的公开发言,他本想形成一个文体联姻的大平台,并由此公布了赵本山和辽足合作的“赵九条”:

第一,组织明星足球队在辽足主场助阵;

第二,以赵本山的影响力吸引企业赞助辽足;

第三,辽足在辽沈地区参与演出和推广二人转;

第四,在赵本山演艺作品当中吸纳辽足元素;

第五,开放本山影视基地;

第六,赵本山与肇俊哲联合拍摄广告;

第七,赵本山投资帮助辽足重建基地,并将其作为对外营业的旅游度假及训练基地;

第八,与辽足合作在本山影视基地成立全国第一所足球大学;

第九,赵本山与辽足联合收购某电视频道,开办体育文艺专业频道,并借此吸引投资。

但是,这9项已摆上台面的合作方案实行起来未必那么简单,“组织明星足球队主场助阵”一条看似最容易办到,但其实却最劳师动众。而收购体育频道一事只是张曙光大胆的假设,对于此事,张曙光本人也承认:“目前此事还在探讨阶段。”还有第七条,帮助辽足改建基地一事到最终分手的时候都没有提上议事日程。“联合成立足球大学”,这个想法也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由于万林基地公开指责辽足毁约,辽足不得不将足校留在万林,以完成双方15年的合同。但辽足还是期望找到一所大学,能将自己和赵本山以法律的形式真正“拴”在一起。

但对赵本山来说,辽足只是他庞大的商业王国中的一个拼版而已,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更重要的是,好像还能为他带来滚滚财源,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赵本山入主辽足,直到今天还有部分质疑的声音,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赵本山和辽足之间发生的一些经济官司。比如,赵本山一共带领旗下的艺术团到辽足主场鞍山三次,艺术团组成的足球宝贝也一共在鞍山演出了三场。但是这三场并不是董事长免费赠送给俱乐部的,辽足方面为此支付了3?郾6万元的演出费。辽足的前工作人员谈到此事便怨声载道:“如果我们在鞍山找当地大专院校,人家每场都可以免费演,我们适当给点补助就差不多了,这董事长好像也没把我们当家里人啊!”

在英国谢菲联俱乐部来沈阳打商业比赛的时候,赛事被当地媒体爆炒,门票卖得火热,到辽足来要票的人也络绎不绝,辽足也指望这场比赛赢利。可比赛前一天,赵本山的助理将电话打到辽足俱乐部办公室:“董事长说了,必须拿出3000张票用来招待董事长的客户!”

辽足负责票务工作的这位官员立刻就急了,什么客户用得着3000张票?此前,辽足已经按照比例给赵本山送去了数百张球票,而这些赠品很快就出现在了五里河体育场周围的票贩子手中。这让辽足十分气愤,但是张曙光指示,绝对不能得罪董事长,所以辽足最后还是把票给了赵本山,最后辽足在这场比赛门票上的收入大打折扣,甚至亏损。

在这场比赛中,辽足从大连实德队借用了严嵩、张耀坤、王鹏等球员助阵,最后战胜了谢菲联队,而赵本山在赛后也委托张曙光表态,这场比赛的奖金加10万元,可是这10万元奖金随后也没有了踪影。

这场比赛的赞助商也都是赵本山拉来的,并且通过辽足的平台在各大媒体发布,取得了不错的广告效果,但是赞助费却没有打入辽足的账户,而是被赵本山收走了。

辽足和赵本山的笔墨官司还包括某赞助商赠送的一部房车的归属权问题,双方都各执一词。对于一直缺钱的辽足,和一直把钱看得很重的赵本山来说,两者之间因为钱的问题产生纠纷是再自?不过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