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战略难以为继

2004年12月的美国《商务周刊》封面上赫然出现了“中国价格——美国产业最恐惧的四个字”的标题。这篇封面文章详细地论述了中国出口价格低廉的产品已经让美国传统制造业全面萎缩。就在“中国价格”的封面文章发表两个月之后,《商务周刊》又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经济肮脏的秘密”的文章,指出中国价格和其背后的快速经济增长是以牺牲环境和公共健康为代价的。中国价格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双刃剑。

为什么海尔、联想、TCL等依靠低成本战略的企业能够创造世界最低的价格,但仍然不能算是世界一流企业?比较一下发达国家的知识经济体系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制造体系可知,前者掌握了价值链的最高端,掌握着定价权,而后者则丧失了定价权,丧失了创新的动力。尽管资源丰富和劳动力便宜的国家应该发展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但是,仅仅依赖初级生产要素无法获得全球竞争力,这类产业无限扩张也不能大力推动国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

中国价格优势虽然让企业把“中国制造”的产品摆满了美国超市的货架,也让中国企业获得了在制造加工领域的竞争优势,但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由于创新能力不足和社会结构的转变,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愈来愈难以为继。过去的20年,低成本是中国企业的最大竞争优势,但在未来的20年,创造高价值才是中国企业的最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