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戒烟为例。都说戒烟这件事不易,也有说反话的:“戒烟太容易了,从上支烟灭掉,到下支烟点燃之前,我都是戒着的。”我自己从大学开始,烟龄十几年,牙都黑了。2005年五一节过后开始戒烟,不知不觉四年多过去了,还算成功。
当初朋友们听说我要戒烟,都不相信我能戒掉,不少人等着看笑话。等我成功了,不少人开始羡慕,夸我意志力真强。其实不是,我自认不是个自律性强的人,能成功,归纳起来四点原因:
一是培养“健康”比“抽烟的乐趣”更重要的价值观。事实上,早在2002年,我就萌生了戒烟的想法。那时开始感觉到一天到晚口臭、早上起床喉咙干、嘴里没味道,自己很不喜欢这种不健康的状态。又看到一些长辈晚年卧病在床,自己痛苦家人也痛苦,开始感到健康的重要性。但那时虽有戒烟的想法,但在价值观中“健康”的地位并没有胜过“吸烟的乐趣”,所以没有真正戒。这种情况下贸然戒烟,动力其实并不足够强大,很可能半途而废,一旦失败,以后再戒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小。反观很多人经常说“我知道抽烟对健康不好,我一天少抽几根就行了”,其实这就是他的价值观中,“健康”的地位没有压倒“抽烟的乐趣”。
二是找到正确的方法。我从不跟自己说“我要戒烟”,而是说“我要用吃零食的习惯取代抽烟的习惯”。习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没有习惯,我们会迷失自己而茫然无助。如果把精力集中在不良行为上,可能反而会加强不良行为的力量。因为人在潜意识里有种逆反心理,越是说戒掉什么,越是要犯瘾。所以我对自己说:吸烟是为了乐趣,现在,我只是换一种享受乐趣的方式。我就在原来放烟的位置,放些零食,其实吃得也不多,主要是起个心理作用,让神经系统觉得自己在享受乐趣。个人认为,这种用健康的习惯取代不良习惯,而不是硬生生挖掉旧习惯的方法,是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是为自己创造合适的启动时间和环境。2005年五一节,我得了重感冒,过节期间朋友聚会,又抽了大量的烟,结果呼吸道感染,嗓子就像有团棉花堵着,吸烟的乐趣消失殆尽。客观上不能吸烟,主观上不想吸烟,于是决定从5月7号开始戒烟。等半个月后,呼吸道感染好转,生理烟瘾期也过了。
四是不断记录自己的进步,保持动力。戒烟之后,口气慢慢清新了,早上起床喉咙不干了,这些变化都是逐渐呈现的,自己感觉到了,就记下来,成为进步的动力。
写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一点:如果说目标解决“要去哪里”的问题,价值观则解决“为什么要去”的问题。要么,你的目标能为了价值观改变,要么,你的价值观为了目标而改变,总之二者要相配,否则,缺乏价值观做深层次的驱动力,目标的达成就得不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