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节:升级智慧,攀登高峰的基石(14)

老子曾经说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即使一个人天分再高,如果他不艰苦操劳,他不仅不会做出伟大的事业,就是平凡的成绩也不可能做到。

2.傻子爬山者

印第安人有爬山历险的传统,借以锻炼人的意志。

一位印第安酋长,选出四位杰出的青年,对他们说:“我要你们爬山去,爬到自己气力、能耐的极点,然后从山上取来一样东西作为证物。”

这四位青年,第一个身体十分强壮,第二个非常聪明,第三个很有计谋,第四个却是一个憨憨的“傻子”。

人们普遍没有看好这个“傻子”,大家都认为冠军可能要从前三个人中诞生了。

第二天清晨,四位强壮的印第安青年同时出发上山。半天过后,第一位归来的,手握针枞一枝,显示他爬到的高度;第二位带回一枝松木;过不久,第三位抱着一种生长于高山的灌木报到。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第四位“傻子”终于踉跄而归,他显然筋疲力尽,双脚早被尖石伤得鲜血直流。

“你带什么信物回来了?”酋长问道。

“我到达的地方,没有针枞,没有灌木,也没有松木可供遮蔽,只有石头、山雪和荒野。我的脚受伤而皮破,浑身疲惫不堪,但是——”第四位青年高兴地向众人说起来,“我见到了大海——我的脑海中有大海的形象,这就是我带回来的信物!”

人们为这位“傻子”鼓起了掌。

励志课堂:

在考验耐力的比赛中,为什么最后胜利的总是“傻子”?——自以为聪明的人总是想找到成功的捷径,而没有奋斗和勇往直前的恒心,而恰恰“傻子”们拥有做事情的耐力和恒心,最后取胜者是“傻子”们也就不稀奇了。

3.9岁的报童

亚历山大的童年很清苦,生活条件恶劣,但是贫困的生活却造就了亚历山大坚强的性格和做事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

亚历山大9岁时找到了一份在街上卖《泰晤士报》的工作。他需要那份工作是因为他们需要钱。但是亚历山大害怕,因为他要到闹市区取报卖报,然后在天黑时坐公共汽车回家。他在第一天下午卖完报后回家时,便对妈妈说:“我再不去卖报了。”

“为什么?”妈妈问道。

“你不会让我去的,妈妈。那儿的人粗手粗口非常不好。你不会要我在那种鬼地方卖报的。”

“我不要你粗手粗口,”妈妈说道,“人家粗手粗口,是人家的事。你卖报,不必跟他们学。孩子你需要的是做事情的勇气和坚持下去的毅力!”

懂事的亚历山大深深地埋下了头,他发誓一定要证明给妈妈看——自己是一个坚强的男子汉。

第二天下午,亚历山大去卖报了。那天稍晚时候,亚历山大在圣约翰河上吹来的寒风中冻得要死,一位衣着考究的女士递给他一张6英镑的钞票,说道:“这足够付你剩下的那些报纸钱了,回家吧,你在这外面会冻坏的——可怜的孩子。”

结果,亚历山大仍然继续了下来,把报纸全卖掉后才回家。他知道:冬天挨冻是意料中的事,不是罢手的理由。

等到亚历山大长大了以后,每次要出门时,妈妈都会告诫他:“要学好,要做得对。”人生可能遇到的事,几乎全用得上这句话。最重要的是,妈妈教他一定要苦干。妈妈会说:“要是牛陷在沟里,你非得拉它出来不可。”

最后亚历山大成了一名大公司的负责人,但是童年的经历一直铭刻在心上——脚踏实地,绝不服输,一步一步地去成长!

励志课堂: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求真的态度作塌实的功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成功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只有意志坚强和脚踏实地的人例外。他们往往是最终的成功者。

4.竭尽自己的全力

美国佛罗里达州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卡罗尔?基利塞克。这位牧师以博学和仁慈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