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的利己性(1)

本我追求快乐

人的任何一种行为、活动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某种生理或心理的需要。人一生下来,就面临着一个基本的问题 生存下去。为了能生存下去,人的本我会提出各种需要,这些需要都是为了个体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更好地生存,幸福地生活,因此,这些需要具有利己的特性。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利己的需要本身并无好坏善恶之分,只有实现需要的手段才有好坏善恶之分,而且所谓好坏之评判也是旁人根据自己所处的群体的价值观所做出的带有倾向性的结论而已。

你说狮子追杀羚羊是善是恶?是好是坏?那只是自然界的一个正常行为,这个行为是由需要而产生的。喜欢狮子的人,当狮子跑动的时候,他的心也跟着狂跳: 快追!再快点!要不会挨饿的,那么多狮崽儿可怎么办? 同情羚羊的人则感叹狮子太残忍了,自然界太残酷了 不同的立场得出不同的结论。

因此,需要本身无善恶,善恶是群体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做出的评判。

利己 不同于 自私

我在描述本我的特性时,使用 利己 ,而没有使用 自私 一词。这是因为人的本我需要是中性的,而利己更能体现这一中性特征,自私则常常带有明显的感情取向。

利己是对自己有利,但并不意味着对他人不利,恰恰相反,在人类的群体活动中,一个人的生存离不开别人的帮助,真正长久的利己往往要对别人对人类都有利,因此,利己并不妨碍利人,甚至许多时候是先要利人,才能利己。而自私往往潜藏着利己损人,意味着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和集体。

所以,利己不同于自私,利己这个词更能准确地反映人的本性。

人类行为的 利己性

人生是由无数的选择组成的。存在主义大师萨特认为: 人每时每刻都被推到抉择的十字路口:小至日常生活、行住坐卧,大至前途命运、生死关头。人不能逃脱这种抉择,他必须独立地做出抉择。

是的,人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在做出选择:选择说和说什么及怎么说,选择做和做什么及怎样做。比如你来到一个十字路口,你可以选择继续往前走,也可以选择左拐或右拐,你还可以选择停下来观察行人的体态或者思考问题,这些都由你的选择来决定,人的一生一直在做着这样的选择。你选择继续往前走,是因为你想早点回家,选择往右走是想去酒吧喝一杯。你的所有选择必然是根据自己认为的 对己有利 的原则去进行的。

人的这些选择行为天生便带有利己成分,因为每个人都是个体的存在,他不可能超越个体本身而存在,所以他的各种欲望、选择、做法必然要为其个体服务。只是由于人所受教育及修养不同,才使实现这种利己成分的手段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儿童时期并不明显,比如:儿童想要好吃的东西,喜欢漂亮的玩具,他会毫不掩饰地将自己的欲望表现出来,有谁说他是自私自利的?大人们没有这样说,是因为几乎所有小孩都是如此直接表现其本我的。但是,随着生活阅历和所受教育的增加,这种表现利己的手段便有了迥异的变化。有的人仍然直接表现本我要求,而很少顾及他人的利益,利己行为显而易见,我们便称: 这是个自私自利的家伙 ;有的人实现本我要求的手段文明而含蓄,更多的是满足精神上需要,利己行为隐而难见。他知道从长远来说,有时帮助别人对自己更有利,因而经常采用迂回的利己做法。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常常给予赞美之词: 这是个高尚而有修养的人。

所谓高尚的人,是指那些经常选择精神利己,考虑长远利益的人;而那些被人们称为 自私 的人,是指经常选择物质利己,获取短期利益的人。

毋庸置疑的是,一个人在做出选择时会考虑各种因素,他最后做出的选择也一定是遵从对自己有利的原则,不管因素有多么复杂,也不管他是选择了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

你请求朋友帮你做事,他费时费力地帮你解决了问题。你会问: 他的这种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