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中层之术,见招要拆招(44)

其实沟通的过程,就是一个买卖侃价的过程,市场买菜的老大妈跟菜贩子之间的不断交涉、砍价,双方表现出坚持,也有一定的妥协,最终成交。这样的沟通,是在确保双方有所有得利的前提下(大妈要省钱,小贩也不能亏本),谋求沟通双方的利益最大化(成交,各取所需)。任何一种沟通,哪怕不涉及利益,仅仅是观点上的沟通,也存在互相妥协的情况,双方各自的观点势必会进入对方的脑海。

沟通的第二本质是迫近利益底线。

沟通双方坐到一起,谈起共同的话题,其实都存在一个扩大自己的利益范围,让对方接受自己观点的潜在目的,但实际上如果只关注这个目的,那么沟通很难成功,因为沟通的本质是迫近对方的底线,而不是攻破对方的底线。任何沟通,都是有一个底线的,沟通的结果,越接近自己的底线,失去的利益就越多,越接近对方的底线,得到的利益就越多。所以,迫近对方底线的这个度就显得非常重要,拿捏不好,要么是自己被对方给“沟通”了,要么就是对方给自己逼急了。

沟通的第三本质是结论。

没有结论的沟通是失败的沟通,双方花了时间、人力,最终得到的是一个无效结果,不欢而散,这是彼此都不愿意看到的。我们不排除这种沟通结果的存在,只不过追寻着结论的沟通,才是最有效率的沟通。一旦失去了结论的限制,沟通就开始变得漫无边际,甚至不着四六,因为沟通双方不必为了结论负责,就都失去了压力,沟通在此时已经演变为聊天。

除了这三大本质以外,沟通还有很多技巧性的东西,比如信息的解码,要知道对方在说什么,必要的尊重,必要的拉锯准备,只不过这些都可以归类为技巧了。沟通无处不在,凡是在准备与人沟通之前,请牢记“妥协”、“底线”和“结论”,才能沟通创造价值。

17) 现在有资格说不

毕达哥拉斯同志说过一句话,“是”和“不”这两个最简单、最热悉的字,也是最需要慎重考虑的字。职场上尤其如此。

在中国孩子的少年记忆中,说是的时候总是带来乖乖的夸奖,说不的时候总是带来屁股上的朱砂掌印。等逐渐长大了,从青春期开始,说不的时候逐渐多了起来。在职场上,当我们还是员工的时候,说是的时候总是比较多,因为不小心说出的不总会被认为是拒绝、不知深浅、偷懒。看来,说不也是需要资格的,当步入中层,你需要记住,现在你也有资格说不了!

我们为什么总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