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中层之术,见招要拆招(30)

13. 你不知道对方正在做什么,所以IM谈事情之前,先打招呼 “Hi”一下,看看人有空没,对方没反应的话,耐心等一会儿,也许没在座位上,也许正在给领导演示PPT。

14. 除非是纯粹的职场工作讨论,尽量不要把别人的私聊内容,直接拷贝、粘帖、发送给其他人,否则人会以为你是长舌妇,不靠谱。

15. 很多话IM上是不能扯清楚的,或者需要打很多字来解释,这时候,干脆拿起电话或者发起一个语音会议吧,会节省很多,有时候嘴巴比键盘好使。

Email和IM应该归入互联网最伟大的发明之列,也是办公室里一半键盘响声的来源,算算我们用这个处理了多少工作,谈了多少事情,就足以引起对它们的重视了。世事洞明皆学问,看似不起眼的两个工具,也能承载职场之重。于是,这里有一个指尖飞舞下隐藏的江湖。

8) 产品规划的三条诀窍

当你开始有权利去做一些规划的事情,比如产品规划、业务流程设计等,那么应该说你已经进入了一个骨干角色,一般小菜鸟是没有资格来做这些事情的,这些工作需要具备相当的业务经验+创意精神才能够去实施,如果能在这个环节上闪光,则会受到诸多领导的重视和同事的欣赏,规划的事情往往是执行的纲,纲举则目张。对于规划类的工作,我有三条推荐诀窍:

(一) 个性的就是大众的

这句话好像是我偶然看到sony公司的产品设计原则,好多年前的事情了,但一直很深刻的烙印在我的脑海里面,也一直信奉,但不敢去复查核对了,就是怕自己当初记错了。不过我还是认为这条原则是满有趣的,他的基本理论是产品是给人用的,而人是千差万别的,你就是其中之一,个性化的就是符合用户需求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个性的就是大众的,呵呵似乎有些歪理,不过这条原则的确有效,在这一点上,IPOID和IPHONE的出道足以证明这一点,原本普普通通的mp3和手机,因为它的个性化设计风靡万千追潮少年。

(二) 模仿但不抄袭

在你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之前,已经有很多比你更聪明的人做过类似的事情,可以借鉴模仿。世界文明史几千年了,你远远不是最聪明、最能干的那一个,你能想到的事情早就已经有人想到了,你能创新的事情绝大部分都有前人的基础,尤其现在互联网讯息这么发达,在你做任何工作之前,只要在google上搜一下,恐怕就能找到类似的案例,完全的抄袭是不行的,用借鉴、集成、翻新等方法,巧妙的用在产品设计上,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可以设计的比较全面,有效利用模仿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而且不至于丢三落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