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2)

舞者总是需要更大的舞台,在二年级的时候,跟一些不务正业的家伙们一起创办了《大学》杂志,在这个团队里,我完成了从一个文青和愤青到准职业人的转变,当编辑、记者、主编的阶段,主要考虑杂志内容和风格问题,实在不行就自己猛写一气儿,凑稿件字数。在社长的经营角色上,则更多引入了一些企业化运作机制,从一个20多人的小社团,发展成200人在编的社团,在全国部分高校创建了发行渠道。后来,甚至有过两次小小的融资机会,只不过由于体制原因均以失败告终。在杂志社阶段,我开始接触一些管理思想和营销,至今我仍非常感谢和怀念这段准职场经历。

因为在学校里面多少有点小名气,一个创业团队找到我,邀请共同参与创业,于是我们开始了在地下室的日子,那段时间我们黑白颠倒的工作,但大家心态都非常的积极和开心。虽然带着很强烈的学生理想色彩,但当我们一再与现实碰撞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职业技能,一方面解决了我的经济来源,另一方面这段创业经历也成为我真正职业生涯的开端,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如陶渊明所讲的“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后来就一直在从事网络、IT相关的工作。在地下室工作的那段日子,不断有人来来去去,这个项目获得了百万级的天使投资,后来搬迁到学校周边的一栋写字楼,企业逐步正规起来,但大家经营观念的上的分歧也越来越大,很多骨干选择了离开,而我则坚持到毕业。多年以后,我在苏州遇到了一位《赢在中国》中胜出的创业人,他谈起当年受到我们那个大学创业团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还记得那本宣传手册中的故事,因为大约都是从事的同类互联网业务,看到他们现在蓬勃发展,回顾我原来参与创业的公司,很是感慨。

大学期间对于舞台的追逐,使我没有那种“不是上大学,而是被大学上了”的尴尬感觉。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才能去学习如何跳舞,跳什么样的舞蹈。那时候还没有这句广告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反过来也是对的“舞台有多大,心就有多大”。

无论是怎么一段生活,大学这个字眼毕竟已经离我远去了,总结大学生活,我获得了四个一:一份美丽的爱情,一段为事业奋斗的经历,一帮同学师友,一纸学历证书。

大学毕业后,我暂时留在了创业的公司,在西安呆了有半年多,但当年的核心创业成员,一个一个的离开,公司业务方向仍然是有些飘摇不定,就我的角度而言,也已经在日渐模式化的运作过程中,失去了创业的激情。我开始为自己真正的职业生涯做计划了。在毕业后那年的冬天,我一个人来到北京,到之前联系的公司进行面试,两次之后,在春节之前,均衡了发展空间、钱途,我终于确定了自己的选择。与原来创业公司的告别显得有些困难,因为其时核心创业的负责人已经怀孕5,6个月了吧,行动已经颇有些困难。我下定决心找到她,很肯定的告诉她,我想要离开,公司现在的业务模式已经定型,我的离开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并已安排好相关人交接。虽然她早已有心理准备,但还是觉得有些突然,说了一句“你真决定在这个时候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