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4)

毕业5年之后,我爬上了公司的副总裁的位子,在公司政治、行业环境、客户交往、团队经营等几个环境中不断磨练,在行业里拥有了一点小小的资源、经验,甚至还有了一点知名度。高度增加了,给我带来的最大改变是宽容了,只有地基变得宽了才能支撑起足够的高度,我的脾气变得好很多了,能够容人、容事,不争一时之得失,服务意识也增强了,知道谁是付钱的人,知道钱是因为利益交换而赚来的。这部分经验,很多都被总结到这本书里。

放弃就是选择,每一个重要的选择都必须面临一个放弃的决定。当我发现自己已经处于天花板地带,职业生涯进入了瓶颈期。工作失去了激情,一切变得重复起来了,公司的发展方向也重现陷入了飘摇之中,在几次努力调整仍无起色过后,我决定离开。在给公司团队进行交接布局之后,我向公司总裁以及董事长表明了态度,比较坚决。在多次挽留无效后,公司同意我的离开,兼任一段时间顾问,在公司有什么需要我的时候,仍保留良好的合作关系。此后,为了不影响公司业务的发展,我仍以公司副总的身份参加了几次签约和大型活动,也算是扶上马送一程吧。接下来的日子,我的电话数量逐渐少了起来,这标志着我成功淡出。

之所以坚定的离开,实际上我已经为自己做好了铺垫,决定进行第一次独立创业,此前已经进行了相关的知识积累,并用了较长的时间思考“切入点”,要考虑到团队小、经费不足、快速出成绩、竞争力弱等因素,经过筛选和听取别人意见,最终我选择了“知识管理”——这是一个已经在国内有5,6年市场概念培育,却很大空白的市场的蓝海领域,而公司的名称也顺其意取为“深蓝海域”。此后我经常在很多场合跟别人进行“知识管理系统”的普及,其虔诚程度不亚于一个传道士。

从原来的人脉资源里,选择了合作伙伴,搭建起创业的核心团队,把大家聚拢到一起,进行志同道合的宣贯:“企业的目的是——“把知识管理起来”,做中国知识管理的普及者;而我们之所以创业,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改变打工拿薪水的赚钱模式。”基于这样朴素的目的,我们开始搭台唱戏,找办公室,自己装修,整理办公台。幸运的是,产品在技术和应用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弥补了创业企业的诸多不足,在知识管理领域我们甫一出道,就获得了市场的青睐,在银行、制造、通信、旅游等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了表彰和鼓励我们在知识管理的普及和产品研发领域的成绩,学界还给我颁发了一个“年度知识管理人物”的小小荣誉,市场的反馈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和认可。站在12楼的会议室,往窗外远眺,在个人职业生涯的第二个五年计划里,我没有给自己设置太过庞大的目标,也不关注未来路途的远近,唯一告诫自己的就是不能过于急躁,坚忍不拔的走下去,总会有点收获的。

毕业后工作5年的时间里,我几乎全部放弃了码字儿的工作,没有写过除报告、策划、方案等工作文档之外的任何东西了,有工作忙碌的原因,也有自己对能否写好文字、有用的文字的畏惧感。5年后,我琢磨着开始自己创业,思考事业上的转型,突然冒出这么一个念头,并因为创业前的休假放松而有了时间来整理框架和思路,在创业的艰难困苦、欢笑梦想期间,与想象中的麦田守望者不同,不能总是眼睁睁看着庄稼一点点的长大,我必须给自己找点事儿消磨时间,于是把写以下这些文字作为业余工作,在与创业伙伴一起熬夜的晚上,CS游戏的闲暇,有了这些文字的诞生。以上这些内容,算是对自己早期职业生涯的小小总结,有机会的话,还想把大学时期和创业时期的有趣的事情整理出来,不过要看时间和机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