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典武以天津为例,对比了1956年和1978年时的情况。1956年公私合营时,天津共有饮食网点7 846个,到了1978年,只剩下1 034个。网点由多、密、小变成了少、稀、大。1956年,每339个居民就有1个饮食网点,但到了1978年,网点负担的居民数增加了8倍。饮食业营业面积已经从1956年的30万平方米减少到了1978年的15万平方米。
万典武认为,天津是全国城市商业的缩影,全国城市商业网点的严重缺乏是十分普遍而突出的问题。不仅是饮食业网点缺乏,而且百货店、副食店、旅社、理发店、照相馆、洗染店、修理店等都严重不足,数量比过去大幅度减少。其他商业环节的批发站、仓库、转运站这些设施也是严重不足,陈旧落后。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天津市饮食业的干部和职工认为,“尽管工作上有些缺点,但饮食业网点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左’的思想的干扰破坏,1958年和林彪、‘四人帮’横行期间,这个行业被砍了‘两刀’。”1958年和1960年的两次撤并网点,就使网点数量比1957年减少了83%;林彪、“四人帮”猖獗期间,这些网点又遭到砍杀,这些仅存的网点又减少了571个。减少的商业网点主要是合作店和个体商户。
20多年来,天津虽然也新建了一些网点,但是,由于纳入不了国家基建计划,企业又无力自筹,网点的建设发展极为缓慢。此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这是“急于在所有制上搞‘过渡’的严重恶果”。“有的同志”则认为,只有工业和基本建设才是生产,商业,特别是饮食业、服务业都是消费性的行业,因而大量地撤并商业网点并不是个问题。“还有的同志”甚至认为,腾出商店的铺面来办工厂,才能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
万典武认为,1957时上海、天津五步一摊、十步一店的商业网点是理应恢复的。他还归纳了“天津商业部门同志”的一些具体意见,最后一条是:大力提倡和扶植区、街道和劳动群众兴办集体所有制商业、饮食服务业,并在某些行业里允许个体商户存在。万典武认为,“这些意见是比较切合实际的,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