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理想与现实 2

在“阜阳模式”中,一些见多识广的能工巧匠、退伍军人、基层干部起着不小的作用。陈德邻把他们称为“能人”,这样的“能人”引起了“一户致富几户跟,几户致富带全村”的“能人效应”。

以亳州市沙疆溜村为例。两三年前,这里的三位农民王张氏、程丁氏和陈昌盛各用15元买了一把切药刀,开始为药商加工中药材,一天可获得三元钱的报酬。亳州的药材交易历来很盛,这样的报酬立刻像磁石一样吸引了全村。到了1986年,沙疆溜村除了六个孤寡“五保户”外,每家都买了切药刀。这年的上半年,这个村就加工了450吨药材,获得了2万多元的报酬。

不过不同于历来有重商传统的温州,阜阳走的并不是温州那种“以商促工”的道路,而是“以工促商”。他们大多是替别人做加工出身,只有少数人才得以成为“推销专业户”。一些加工户偶尔也有走向联合或是做大的,蒙城的胡英臣就是这样一位在当地做大的企业家。是年他已有了三个分别生产砖瓦和水泥的工厂和一个洗染店,固定资产达到了70多万元。胡英臣新建成的振华水泥厂,在这年上半年已经有了120多万元的产值,并且获利20多万元。虽然阜阳的这些企业依然还是处在萌芽状态,但陈德邻已然看到了希望,认为是找到了“广大旧式农区的经济振兴”的新思路,他写道:“‘阜阳模式’已经出现。这是中国农村进入第二步改革后的一大喜事,也是继‘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之后的续篇。”

不过,阜阳在未来的十多年中将依然籍籍无名,更别说和苏南或是温州相媲美。到21世纪初人们再记起它时,将是震惊中国的“毒奶粉”事件,以及深藏在事件背后的地方政府的贪污和腐败。

而在南方的福建和广东则是另外一番景象,模式也有所不同。福建省的省长胡平是年把晋江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称为“闽南模式”。“闽南模式”或是“晋江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其经济格局是以合资联办的股份制为主。这一年10月在泉州召开了一个中国国民经济管理研究会华东年会,到这里参观的专家和学者一致认为,经济发展迅速的晋江县和泉州市,以股份制为特征的经济格局发展健康,完全可与以集体经济为主的苏南和个体经济为主的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