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此时人们对消费品的喜爱还有另外的一些解释:“知识分子希望买录音机以帮助他们学习外语、听音乐。而工人却宁愿把钱花在家具上。”沙发现在成为了衡量购买力的一个新标准。商店里有了带有扶手的单人沙发和双人沙发,上海还有了三件一套的沙发出售。
在各地一些百货商店的门外,拥挤的人们目不转睛地瞧着售价1 900元的日本彩电,或者其他一些昂贵的电子产品。不过这些产品并不是仅供陈列的,1980年的时候,的确有人在买。也有一些中国制造的同类产品--包括立体声录音机和电视机,价格比进口货便宜。不过,这些必须要持有票证的人才能买得到。上海电视机商店的橱窗外,此时正放着13台凯歌牌12英寸的电视机作展览。这些电视机每天早上8点开机,到晚上11点才关机,据说是“为了让广大群众检验电视机质量”。在这样放了18天之后,《文汇报》对此进行了报道:“这种电视机无故障工作时间超过5 000小时,达到国家规定的优质品标准。”
轻工业部、商业部等主管部门组织了全国的第一次“市场预测”,目的是对企业的生产进行指导。这份市场预测报告指出,全国市场对电风扇的需求将逐年增加,1980年的需求量是每年200万台,到1985年左右将达到高峰,以后需求量的增长比率将逐步降低。洗衣机的需求,南方和北方有所不同:北方水质硬,水费便宜,适用简易滚筒式;南方水质软,电费高,适用简易涡流式。到1985年,洗衣机的需求量预计将达到150万台。1985年后,市场需要的洗衣机品种将出现变化,一部分家庭将转向需要半自动和全自动洗衣机。
这次市场预测的调查组访问过上海、江苏、广东等地的13个城镇,对几十家企业、商店和1 000多个家庭做了调查,还对影响家用电器销售的诸多因素做了分析。调查组认为上海现有的住房面积都比较小,很多地方还没有下水道,目前使用洗衣机有一定困难。但是因为上海的老住房大多带阁楼,夏天很热,因此对电风扇的需求就很迫切。广州在1980年,每10个家庭中已经拥有7台电风扇,但由于天热时间很长,一些家庭要买两三台电风扇,所以,广州的电风扇需求潜力仍然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