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年轻人开始赶时髦。上海的一些读者向报纸投诉,说是公园里出现“污染”,一些年轻人的举动令他们反感。这些年轻人穿得“不伦不类”,一些女青年还叼着香烟拍照。一些人则三五成群地带着录音机,跳起了摇摆舞,并且还高唱“进口的黄色音乐”。当局也对此时盛行的“奇装异服”和“新潮歌舞”表现出“极大关注”,甚至提出了公开的指责。
一些回国的华侨在内地旅行时就经常遇到一些模仿华侨或“港澳客”的青年,这些人穿着一些过时的服装,穿上皮鞋,戴上墨镜,挺胸凸肚,招摇过市,这样的情形令那些“非冒牌货”的“港澳客”也不禁侧目。在上海和北京的街头,甚至还出现了一种颇为新颖的饰物--太阳镜。本来这倒并不出奇,但是有一些人哪怕是阴天都戴着。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冒牌“港澳客”还在眼镜的镜片上面贴了一张商标,上面还有几行英文。但这些人倒不是一时粗心没有撕掉,而是这商标是洋货的标志,“可以使人一眼看到眼镜的价值”。这样的太阳眼镜也叫做“麦克镜”,因为这正是这一年最火的美国电视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的主人公麦克·哈里斯戴的眼镜。甚至因为他,游泳池里都多了一种泳姿--“麦克式”。这部电视剧还使一项健身运动风靡全国,那就是飞盘。
不过,中国的城市经济生活也不仅仅是这些“冒牌货”。上海一家照相馆的橱窗也许就说明了80年代中国生活的一个新方面:照相馆橱窗里的一块牌子上写着“这里出租西服”。这迎合了刚刚兴起的人们喜欢穿外国衣服照相的爱好。橱窗里陈列着照相馆的一些照片,有些头像已经是真正的外国人的了。另外,一些穿着讲究、戴太阳镜的年轻人的照片和穿戴白色结婚服的结婚照现在也出现了。只是在一些照片的边上还经常会贴上一些地道的中国口号:“为了革命,只生一个孩子!”
中国人此时也提出了更多的消费要求。在60年代,许多人攒钱是为了买一辆自行车,而今天,在城镇和富裕点的农村,他们有了自行车、手表,也许还有了半导体收音机。现在,工人增加了工资,而且还有了奖金。但是钱是多了,而市场上的东西却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