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30岁的中国 9

中国的老朋友,美联社记者,资深的中国问题专家约翰·罗德里克则认为1980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令人兴奋的时代之一”,中国也正在从严厉的压治时代转向比较自由的时代。虽然也有人反对改革和进步,但在罗德里克看来,这些人大多是官员。

罗德里克观察到,中国的电视节目正在风行,而仅仅在几年前,由于电视节目的枯燥乏味和充满说教,观众还不大愿意去看。罗德里克认为中国正在进行一场革命,而且是一场期望值越来越高的革命。电影、电视、商业广告,甚至报纸都打开了窥看外部世界的橱窗,这些都刺激了中国人追求物质生活的胃口。

罗德里克早在1946年就到过延安,并采访过毛泽东。1946~1947年间曾在延安住过六个月,和周恩来相当熟悉。他在中国一直工作到1949年,亲眼看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罗德里克还采访过“乒乓外交”。在他漫长的记者生涯中,罗德里克采写过大量脍炙人口的涉华文章和评论。多年以后,罗德里克又激动地评论起了即将在北京举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他说道:“在数百万美国人都十分熟悉的国度里举办了一届不太令人激动的冬奥会(柏林冬奥会)之后,北京奥运会肯定将具备一个国际性轰动事件所应有的全部要素--神秘、金钱、争议和壮观的场面。它让西方有机会通过媒体和电视一瞥这个过去知之甚少的国度,其古老的文明被两个截然不同的哲学家--孔子和卡尔·马克思--所主宰。”他对北京奥运会充满着希望:“中国经济取得了8%到10%的年增长率,这令人们又惊奇又羡慕,中国希望北京奥运会能够推动这一进程。数百家商店的货架上已经摆满了与奥运会有关的产品。当然,中国也希望能从奥运会带来的旅游和贸易中收获更多。不过最重要的是,中国希望收获用金钱买不到的东西--邻国的友善和尊重,以及中国曾在古代作为一个辉煌的中央王国所赢得的威望。”

另一位也与毛泽东有关的人--罗斯·特里尔,则在这年刚完成《毛泽东传》一书。他十分肯定地认为中国正在成为亚洲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经济力量,尽管中国人的平均生活状况在当时的亚洲还是不富裕的,更不用说和西方相比。1980年特里尔还对2000年的中国做了一些预测,他认为在2000年中国不大可能把人均GDP提高到1 000美元(中国2000年的人均GDP是7 858元,当年人民币和美元的兑换比例是82784∶1)。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而且由于人口太多,“经济增长率绝不会十分快”。但进入21世纪之后,特里尔又这样提醒美国人中国的威胁:“中国要取代美国成为东亚的主要影响力。不幸的是,华盛顿领导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都分散了布什政府和美国公众的注意力,没有注意北京在为未来的东亚霸主地位做准备。美国应该密切关注这些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