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理想与现实 5

商品经济的兴起,使得温州的乡镇企业和家庭工厂对资金的需求很旺盛。是年温州13万个家庭工厂和乡镇企业的资金需求量约为7亿元,而银行和信用社的贷款却仅有23亿元,远远满足不了这些企业的需求。当时有人估算,在温州的资金市场中,民间信贷已经占到了36%,集体和个体的自有资金占到了30%,而银行和信用社的贷款约为34%。

此时的温州,甚至在尝试突破多年来在金融制度管理上的禁区。在民间信贷中,温州古老的信用形式“合会”、“呈会”正在逐步演变成一种筹集生产经营资金的手段。温州官方对这种方式的态度是:“它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拾遗补缺作用,应当允许存在。针对他们在资金筹集和使用上存在的盲目性、分散性,我们则应予以引导,同时在规模、利率和期限等方面加以限制。”

职工入股扩资、带资入劳、专项及临时性集资等方法也在温州各种企业中运用。前一年温州就有2 800多家各种类型的企业通过这些方法集资16亿元。虽然对“摇会”、“聚会”等民间间接信用的方式官方的态度还是加以限制,对金融投机活动则是加以取缔,但官方还是希望能引导这些民间的金融来帮助解决国家银行和信用社的资金不足问题。哪怕是银行和信用社,也通过扩大浮动利率存贷业务来积极参与到农村资金市场中。在温州497个信用社中,此时已经有380多个实行了浮动利率。瑞安县信用社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以前它的储蓄业务一直不好,但瑞安的私人借贷却非常活跃,月息高达四五分,在实行浮动利率之后,瑞安县信用社前一年的储蓄余额就增长了近一倍,发放贷款也增加了80%。是年5月,苍南县钱库镇农业银行营业所还率先在全国银行系统试点,对个体工商业存贷业务利率开放,实行的头一个月就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不过也有人提出要“干预”,认为其中的有些行为有悖于金融规定。但温州官方并没有打击这样的行为,反而认为这是有利于吸收资金和平抑民间利率的。这样,浮动利率也得以在整个温州推广。

但不管是在哪种“模式”中,政策摇摆,一直是幼稚阶段的“企业家们”最担心的。在富裕了的温州苍南县和乐清县,农民几乎家家订报。小小的金乡镇订《人民日报》的就有210多户,其他报纸竟然有8 500份。除了捕捉商品信息外,看“政策”也是他们重要的目的。这些农民企业家都知道,他们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政策”。一些人的心态是:一边富,一边怕;一边怕,一边干。但无论如何,这些人都还是想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