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理想与现实 3

州并驾齐驱。

在泉州现有的23 000多家乡镇企业中,股份制企业占到了52%,其中晋江县的这一数字更是达到了82%。这种合股联办企业,大多是农民三五户至十多户合资经营的,也有农民和国营企业、集体企业联办的,或是与外商合资。专家们认为相较此时的个体企业,这样的“股份制”企业资金更为雄厚,信息也更为灵敏,在技术、管理和产品质量上也有优势。这一年泉州的乡镇工业产值已经达到了165亿元之多,占到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57%,和苏南、浙北的发达地区已经比较接近了。专家认为这种介乎于家庭工业和乡镇工业之间的合股联办企业兼有两者长处,看起来是颇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途的。

走在改革开放前列的广东省自然也不甘落后。在这一年的广东省乡镇企业工作会议上,广东省的官员特别强调了中央的决策:从现在起到2000年,准备再把农村种植业中的一亿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上来,重点是发展乡镇企业。

此时的广东乡镇企业尽管与苏南和浙江相比还有差距,但也有了自己的一套模式,它被称为“五个轮子(区、乡、村、联户、家庭)一起转,以外向型为特色”的“珠江三角洲模式”。在这个大模式中,还有以区办企业为主,带动其他几个层次乡镇企业发展的“顺德模式”;有以区、乡、村办企业“三驾马车”为主,带动联户、家庭企业的“南海模式”,有利用地理优势吸引外资,积极发展“外向型”企业的“东莞模式”;还有侧重发展农村家庭、联户企业的“吴川模式”。

这一年春天,王首道在他的家乡湖南的常德、衡阳、浏阳等地考察乡镇企业,对比了江苏、广东等沿海地区的发展状况,觉得湖南的乡镇企业尽管起步晚,却依然是有着“自己的特色”。王首道从而深有感触地说道:“我国的乡镇企业确实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1986年的王首道是中央顾问委员会的委员,虽然并没有提出什么“模式”,但他的考察却非常细致入微。他认为长江三角洲的乡镇企业发展主要是靠中心城市的技术辐射,而珠江三角洲的发展主要是占有侨乡之利引进了外资和技术设备,那么,像湖南常德这些缺乏有利条件的地区,则是充分发扬了自己的资源优势。在过去两年,常德的乡镇企业总产值也差不多翻了两番。王首道认为,这三种发展乡镇企业的途径,“可以说基本上概括了我国各类地区在发展乡镇企业方面的不同特点”。但对广大的内陆省份来说“常德的经验则更具有普遍意义”。

王首道认为,善于发挥资源优势可以弥补技术、资金之短。他注意到湖南澧县澧阳乡要办啤酒厂,并无技术条件,但是他们有丰富的大麦和优良的水源,于是,他们远到辽宁聘请了技师,过江去湖北的沙市加工大麦芽,结果啤酒厂仅仅建成三个月就获利13万元,产品行销30多个县市,供不应求。湖南常德地区盛产柑橘,而且亟待打开销路,石门县夏家港镇就瞄准了这点,提出了办果汁厂的设想。通过集资和贷款,这个厂很快办了起来,并且一年就赢利了100万元,而常德地区的柑农也因此增加了250万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