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破晓的黎明 1

保罗·马金迪第一次来到社会主义中国是1978年。这位路透社记者日后成名的作品将是对戴安娜王妃母亲弗朗西斯·尚德·基德夫人的采访以及对英国政坛的一些评论文章。但在1978年的时候,马金迪写的是关于香港和中国内地的一些报道。

马金迪是从香港来到中国内地的,他对香港列车能在早上9点提供杜松子酒和冰镇威士忌感到满意。而在开往广州的列车上,马金迪却只能喝到滚烫的茶水。但他注意到,在这个招待外国人的车厢里,至少茶杯的装饰还是很精美的。

在香港居住了一年之后,马金迪对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差别感到好奇。进入内地的时候,香港的高楼大厦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绵延数里的起伏丘陵和种满谷物的庄稼地。在跨越罗湖桥的那一刻,马金迪感觉到了中国人彬彬有礼的态度和强烈的好奇心。相对于香港的拥挤,马金迪觉得这里的一切是祥和平静和妩媚动人的。但他想不到的是,要不了多久,这里就将成为中国最有生气和最繁忙的经济特区。

身穿绿色军装和戴着红领章的人民解放军边防军对马金迪进行检查,但并不严格,甚至还拿着一本书当场请教马金迪英语发音。

列车过了罗湖桥后,西方旅行者开始发狂地拍摄这个陌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一切。一位丹麦旅行者则把他的印象直接录音到了一盘录音带上。

列车到达的终点是广州,在那里,马金迪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一位20多岁、眉目清秀的翻译彬彬有礼地对马金迪说:“我非常希望到英国学习外语。我的一个朋友已经去了那里。打倒‘四人帮’之后,情况完全不同了。”

1978年的中国还没有任何“堕落”的现象,至少在马金迪眼里是如此。广州机场的一个“失物招领”的玻璃柜给马金迪留下了“中国人具有诚实精神”的印象。他还在一本《中国旅游指南》中读到,一位外国旅行者在旅馆的废纸篓里扔了一双旧鞋,但这双鞋子在他离开中国的飞机上,“回到”了他的手中。这样的行为在当时被视为拾金不昧,至少当时的中国人还不能理解外国人为什么会把旧鞋丢在废纸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