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由市场的入口处,北京市商业局的人还放了一台叫“公平秤”的标准秤,顾客可以用它来称分量。商业局的人对迁康吾说,这里收农民一天三角钱的使用费,每天大约有200个农民来销售自己的产品,大部分人来自北京西部的人民公社,也有些人是从遥远的内蒙古来的。顾客每天大约有1 200多人,甚至有些人坐汽车从北京的东面而来。
在其他一些城市,还以自由市场为中心,盖起了面铺、酒馆等简陋的店铺,有些地方甚至还相当繁华。不过这些店铺此时在北京还不多见。虽然这些自由市场看上去还有点混乱,但迁康吾觉得,从老百姓的脸上好不容易看到的充满生机的表情,“恐怕是不容许再丧失掉的吧。”
“天府之国”的四川,自由市场的试验走在全国的前列。在不久前的1976年,四川甚至已经接近饥荒。但现在,到处可以见到丰收的景象,农民收入日渐增多,农村小商店以前空空如也的货架,现在源源不断地摆出了消费品。
在这年桃子和西瓜上市的季节,成都市的街道两旁,摆满了商贩卖新鲜水果和蔬菜的摊子。数以百计的裁缝把他们破旧的缝纫机弄到人行道上。到处都让人感到一片繁忙做买卖的气氛。成都街头的商贩们忙着赚钱,看起来他们干得很起劲。除了缴纳少量的税收外,钱都装进了自己的腰包。
北京的自由市场设在郊外,规模还被限制得很小,但在成都,自由市场是被堂堂正正地设在市中心的。多种经营和家庭副业也正在得到鼓励。在四川,农民一年养的猪的头数,其中2/3归个人所有,这些都可以任由农民在自由市场出售。这种新的自由调动了四川人做生意的巨大热情,成都已经变成了一个热闹异常的市场城市。在整个四川的其他大小城市里,也都可以看到这种景象。
英国的《金融时报》这年说,“中国式的自由企业试验看起来是有效的”。地方官员也说,“生产有大幅度增加”。成都的自由市场和全国的其他自由市场,都有一个奇特的地方--它们的售价要比国营商店高,然而却比国营商店更受欢迎,原因也许是因为自由市场上卖的东西比较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