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发布的《关于公布智能建造试点城市的通知》中,首批公布了24个智能建造城市,加快推动建筑业向数字设计、智能施工等方面转型,这让BIM技术应用再次成为建筑行业的焦点。工信部等五部也在《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中明确了VR/AR应用于建筑工程等重点领域的工业场景的导向。尤其是在交通工程项目中,面对交通工程规模大、施工跨度长、多专业施工等因素带来的困难,智能建造已经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以见科技BIM+AR技术在交通智建的应用探索已覆盖包括地铁、机场、高铁、公路、桥梁隧道、水运工程等多种工程类型,并在实际的项目应用中打造设计、施工、运维融合一体的交通工程智能建造体系,很大程度的提高工程的质量、运维管理效率,践行数字建造、智能建造、绿色建造。
交通工程相比一般的民用建筑,包含了更多的专业内容,除了基础的机电等工程项目外,还包含了站点、轨道、交通枢纽等多个工程项目。施工阶段:
工程体量大,资源调度难,工期质量难把控;
接口繁多内容复杂,机电安装难度较大;
超大型工程的质检与验收耗时大;
特色站中装修设计优化与装修施工难度大;
运维阶段:
站点数量多,线路覆盖广,维护成本高;
设备数量大,后期变动多,难以集中管理;
机电管线等隐蔽工程可视性差等问题。
以见科技自主研发的“一见®BIM+AR建筑平台”包含多款SaaS化软件产品及智能硬件设备,将BIM+AR技术深度应用于项目设计、施工、运维全过程。优化设计方案、控制施工进度,减少工期,降低成本投入,提高设计质量和施工管理水平,并在运维阶段通过BIM+AR技术提高管理效率。
在设计阶段使用一见®BIM+AR施工助手,通过AR图集进行图纸审核,一图一码,直观看到各专业三维信息模型,方便快捷进行平立剖检查、管线碰撞及运输路径中存在的碰撞冲突问题,提供设计优化方案及施工。除此之外,通过AR技术将项目BIM模型1:1投影还原至现场,真正实现见所未建,可以针对交通工程中复杂的场地现状进行预判,优化施工方案。 设计效果直观可见 1:1体验空间尺度 提前规避设计问题在施工阶段通过一见®BIM+AR施工助手进行建成模拟、施工进度管理、机电管线交底及竣工核验等工作,减少工期、提高施工质量、避免因频繁返工造成的资源浪费,提升施工管理效率。真正做到按图施工,及时发现并调整施工错误,同时也可根据现场的施工情况,及时同步更新后的BIM模型信息,确保实模一致,并将有效的BIM资产移交运维。BIM数据1:1还原现场
建造过程出错率低 施工与验收效率高在交通工程中,对于外部环境影响较多的公路、高架桥的施工,以及机场、高铁站等大型综合交通枢纽,面对工程体量大、施工工艺复杂、且有大量的曲面结构及钢结构等,可以通过BIM+AR施工助手,提前在现场进行建成模拟,提升施工效率。
☉某机场建成模拟☉钢结构较多的高铁站建成模拟☉高架桥建成模拟面对交通轨道施工工艺、工序复杂,以及因跨区域施工难管理等问题。可以在施工助手后台管理端,提前录入施工进度计划,在现场可以模拟整个工程的建造过程,随着项目施工的不断推进,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可以在管理端或者一见®BIM+AR·施工助手界面内实时查看项目的进度情况。在交通工程中,有大量的地下施工,包括城市轨道交通中车站和区间隧道的开挖和建造、轨道的铺设施工和相关土建配套施工,以及城市地下管廊等工程。地下施工往往空间有限,各专业设备的定位及安装难度大,机电线缆杂,调试排查数量多,缺陷整改难度大,工期紧、交叉施工多。使用BIM+AR施工助手进行机电管线及土建的施工管理,提高效率,避免返工。面对交通枢纽工程中庞大且复杂的机电管线设备,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通过在机电安装复杂交叉施工区域,各专业施工前,现场通过管综BIM模型+AR技术进行技术交底,保障复杂区域的设计意图明确传达,保证各专业班组施工有序进行。施工完工后进行结果比对核验,保障施工一次达优。通过一见®BIM+AR施工助手软件进行施工过程巡检,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例如机电安装、预留孔洞等问题,并通过整改单推送问题至相关负责人进行整改。在施工完成后得到实模一致的BIM资产,并支持在一见®BIM+AR运维平台里一键上传BIM模型,并支持修改构件属性、管道、设备资产等信息,通过一见®BIM+AR运维平台在管理端全面掌握站点轨道的情况。建筑资产“理的清”隐蔽数据“看的见”维护更新“花的少”一见®BIM+AR运维平台,将地铁、高铁、公路等交通工程的建筑、轨道、设备等BIM模型和信息进行数字孪生,将多源信息集成于BIM模型为主体的数据库中。基于搭建好的BIM模型数据库,结合IOT技术可以对空间、轨道、资产、设备等进行综合管理,整合工程中的各种设备、视频监控、消防等系统,实现资产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交通工程中地下工程范围大、机电管线庞杂,给后期维护造成很大的困难,结合AR可视化技术,将模型叠加到现场,包括隐蔽化工程可视化,轻松定位工程内部隐患。巡检人员通过电子工单快速处理日常工单和巡检工作,存储历史巡检工单记录便于追溯,进而给运维管理带来效率的提升。☉地下隐蔽工程查看
由于交通工程包括市政工程有大范围的室外施工环境,在室外露天环境下,BIM模型难以定位,因此需要借助外在的定位设备,一见BIM+AR系列产品,通过室外RTK+室内SLAM实现厘米级定位。以见科技自主研发的智能RTK定位设备,接收高精度GPS信息,并进行厘米级RTK定位解算,地理位置信息可以与BIM中的定位属性进行自动解算,并在墨水屏上生成定位识别码。以见科技对智能RTK定位设备进行了全新的升级,对比上一代以见RTK定位设备,新一代设备在外观上有了明显改变,采用双天线模式,支持输出精确的航向角,并进行了电池扩容,将原先的3小时续航升级为8小时以上。通过移动端一见®BIM+AR建筑平台扫码实现,室外工程及隐蔽地下工程等BIM模型的定位。提升AR在建筑施工、运维现场的定位能力,达到更好的显示与定位效果,并结合大量项目实践,提供完整的工程现场定位显示方案和实施流程,以精准定位和高效显示技术助力交通工程的高质量施工和运维。
近期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明确骨干通道、高铁、现代化机场等8大领域成为国家下一步基础建设的重点目标,再次强调了我国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转变的明确方向。以见BIM+AR技术为交通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的全生命周期带来创新的理念和管理模式,通过BIM与AR/AI、IOT等的融合应用,实现交通工程“建养”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促进交通工程效率、成本、质量方面的精细管控和水平提升,为交通工程的智能化、可视化、数字化注入新的发展动力。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以见科技Onesight